40年努力,南极臭氧层空洞不断愈合,中国“补天”成果斐然 从危机到转机:40年全球“补天”,中国助力南极臭氧层重生

本文围绕全球40年来的“补天”行动展开,介绍了在各方努力下南极臭氧层空洞不断愈合的情况,着重阐述了中国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创新模式、完善管理体制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未来的展望。

在当今时代,臭氧层空洞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3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经过全球各方4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高达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被成功淘汰,南极臭氧层空洞正在不断愈合。相关专家预计,到2060年左右,南极臭氧层有望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而且,这一行动还带来了显著的健康和气候效益。

回溯到1985年3月22日,国际社会达成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随后又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自此,一场全球性的“补天”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自加入《公约》和《议定书》以来,积极采取多种举措开展ODS淘汰替代活动。我国累计淘汰ODS总量约62.8万吨,这一数据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同时,我国还累计避免了260多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这不仅为推动臭氧层逐步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对氢氟碳化物(HFCs)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开启了协同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新历史篇章。

“我国创新淘汰替代模式,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在履约初期,我国就率先编制国家方案,首创行业淘汰模式。先后在化工、家电、制冷、汽车、消防等多个行业实施了32个行业整体淘汰计划和400多个项目,有力地支持了上千家企业完成替代改造。我国还统筹推进高水平履约和高质量发展,制定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推荐名录》,在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这三大领域推荐了23种替代品。其中,80%替代品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小于20。我国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鼓励应用自然工质制冷剂。就像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助力实现了全球首个“碳中和”冬季奥运会。

我国在完善履约管理体制方面也不遗余力。健全履约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国家牵头、省市联动的履约机制。先后颁布了100多项部门规章和政策措施,推动实施管控物质的全链条、全流程管理。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在31个省(区、市)实施三期地方履约能力建设项目,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坚决打击履约非法行动。同时,加强科技赋能,建立四氯化碳生产国家监控平台,实现高风险物质全流程可追溯。

该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强化科技支撑、制度创新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为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更强动力。”

全球40年来在“补天”行动中取得的成效,即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被淘汰,南极臭氧层空洞不断愈合。着重强调了中国在履约过程中的积极作为,包括淘汰ODS、创新模式、完善管理体制等,为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还将持续发力推动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104.html

(0)
LambertLambert
上一篇 2025-03-24
下一篇 2025-03-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