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果短剧平台上线的温情短剧《家里家外》。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为背景,采用地道四川方言,讲述重组家庭故事。它凭借浓郁地域特色、精良制作和温暖情怀引发全网关注,还成为成都文旅“立体导览手册”,其成功也标志着短剧向精品化迈进。
近日,一部独具特色的温情短剧《家里家外》正式登陆红果短剧平台,瞬间引发了全网的广泛关注。这部短剧全程使用地道的四川方言,并且以上世纪80年代的川渝地区作为故事背景,还未开播就已经收获了11万的预约量。上线仅仅72小时,#川话短剧家里家外上线#等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就突破了1亿,在红果平台的播放量更是冲破了10亿,热度超过5800万,创造了短剧领域的现象级热度。凭借其浓郁的地域特色、精良的制作水准以及温暖的人文情怀,该剧被网友们称赞为“短剧版《小巷人家》”。
“因为一部剧,忆起一座城”,《家里家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剧集,更是对一座城市往昔岁月的深情唤起。
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遭遇的特大洪水为故事背景,精心讲述了工程师陈海清(由王道铁饰演)和单亲母亲蔡晓艳(由孙艺燃饰演)组建重组家庭之后,二人用包容和爱来化解家庭矛盾、用心守护小家的动人故事。在剧中,“耙耳朵”老公与“辣妹子”妻子之间轻松愉快的互动场景,姑嫂之间相互帮助所展现出的强大女性力量,还有街坊邻里围坐在一起“摆龙门阵”的热闹画面,都将川渝地区市井生活的幽默与温情展现得十分到位。不少网友在观看后评论道:“这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笑着笑着就哭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全程都采用了地道的四川方言。从“耙耳朵”丈夫宠溺妻子的日常对话,到“歪婆娘”蔡晓艳泼辣护犊的生动表达,像“但求疼(无所谓)”“千翻儿(顽皮)”等充满地域特色的俚语,让观众们忍不住直呼“巴适得板”。
《家里家外》可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家庭剧,它还成为了成都文旅的“立体导览手册”。作为一部地方风情浓郁的作品,该剧没有选择宽窄巷子等大家熟知的地标进行拍摄,而是把镜头聚焦在了双流区军工厂家属院、青龙老电影院等充满年代感的场景,进行实景拍摄。为了完美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感,主创团队可谓是精雕细琢,不仅复刻了青羊电视机、天府可乐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符号,甚至还借来了80年代电影院的座椅当作道具。制片人表示:“年代剧的美学逻辑就是真实,为了呈现那个年代的质朴与美好,我们没有使用磨皮滤镜,而是选择用温暖的色调和写实的打光方式,以此来还原生活的质感。”
红砖墙上生长的青苔,老式瓷杯里泡着的碎茶叶,街头巷尾传来的麻糖叫卖声,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了80年代成都的独特风貌。剧中融入的锅盔、蛋烘糕等美食,更是被观众们称为“舌尖上的种草机”。有观众在留言中写道:“看完立刻订了去成都的机票,想寻找剧里的老茶馆和家属院!”
红果短剧助力《家里家外》成功出圈,在情怀与品质并重的道路上加速了短剧精品化的进程。
与传统年代剧通常聚焦血缘纽带不同,《家里家外》大胆地选择了以重组家庭作为故事的切入点,以“后妈”蔡晓艳与继女陈爽的互动为主线,深入探讨了“家人”的深层定义。蔡晓艳这一角色打破了传统苦情后妈形象,她以“川渝暴龙”式的泼辣护短和独立内核赢得了观众们的喝彩。当女儿被冤枉偷窃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冲进学校据理力争;面对丈夫妹妹的婚姻危机,她又化身为“姑嫂联盟”的核心成员,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内耗、敢担当”的优秀女性形象。
剧中有一个标志性的场景——蔡晓艳用粉色毛线为继女续织绿色毛衣,这个场景成为了催泪爆点。不同颜色的毛线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件完整的毛衣,它隐喻着“姓氏不同的家人也能组成温暖的家庭”。有观众感慨地说:“她用行动告诉孩子,爱是加入而非替代。”这种超越血缘的情感联结,让这部剧集在喜剧的外壳之下包裹着深沉的治愈力量。
《家里家外》的成功充分印证了短剧赛道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主创人员表示:“短剧已经从早期单纯追求情绪爽感,逐渐进阶到传递治愈与情怀,这才是行业真正的‘上桌’。”作为平台,红果短剧一直都致力于提升内容品质,推出了“果燃计划”来鼓励精品创作,其免费观看的模式也让《家里家外》找到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从而引发共鸣,成功“出圈”。此前,《好一个乖乖女》《老千》等多部红果独家首发短剧也都实现了口碑与热度的双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家里家外》的成功标志着短剧正在从“快餐式消费”迈向“精品化表达”。随着红果等平台不断加码精品化,短剧未来或许会在文旅推广、非遗传播等领域开启更大的想象空间。在平台与创作者的共同探索下,短剧正以更加成熟的姿态,成为大众情感与文化记忆的新载体。
本文介绍了温情短剧《家里家外》,它以80年代川渝为背景,用四川方言讲述重组家庭故事,凭借地域特色、精良制作和温暖情怀引发关注。不仅展现川渝生活,还成成都文旅“导览手册”。通过独特视角探讨“家人”定义,以超越血缘的情感联结治愈观众。其成功标志短剧向精品化迈进,有望在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