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帮助下,教科书上的人物插图仿佛“活”了过来,古人的“回答我”系列视频爆火出圈,各行各业的“老祖宗”以情绪化表达发出“灵魂拷问”,引发网友关注。同时,不少官方账号也参与“整活”科普、宣传。文章还探讨了该热梗背后的意义以及相关媒体的评论和思考。
清晨时分,仿佛耳边突然响起了扁鹊那关切又带着几分严肃的话语;到了中午,杜甫好似穿越时空,在你耳边开始诉说;下午,李白那豪放的声音又萦绕在身旁;就连晚上辗转难眠之际,李时珍也来“问候”一番。
……
你是否也有过被这些“老祖宗”教育的奇妙体验呢?
“回答我”!
近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教科书上原本静止的人物插图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一个个鲜活起来。
其中,古人那一声声“回答我”更是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网络上爆火出圈。各行各业的“老祖宗”们一改往日的严肃形象,以极具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对屏幕前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那强烈的反差感瞬间拉满。
网友们纷纷调侃道:“仿佛8G冲浪连上了古代WiFi。”
曾被吐槽“写诗卖惨”的杜甫也给出了回应:“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四处逃难,手机被抢,Wi-Fi信号全无,你难道不会陷入emo的情绪中吗?回答我!你难不难受?”此外,扁鹊还一本正经地要求你必须吃早饭,唐伯虎更是在线回怼那些说他“不务正业”的言论。而且每个视频的结尾,都会来上一句“回答我!”
网友们表示:“平时对历史并没有了解得如此详细,如今听到他们‘本人’亲自讲述,既觉得好笑,又有些心酸。”“根本忍不住不看,简直太上头了。”“知识就这么以一种‘粗暴’的方式钻进脑袋里了。”
不仅如此,这股“回答我”的风潮还蔓延到了更广泛的领域,莎士比亚、梵高,甚至孙悟空、被武松打的虎、喜羊羊等角色都加入了“回答我”的行列。
与此同时,不少官方账号,像消防、警察、博物馆、文旅等部门,也连夜开启“整活”模式,借助这股热潮进行科普和宣传。
网友们称,官方账号“整活”所带来的可都是满满猛料,大家甚至还在评论区进行“优雅”互动。
回答我!!!
对于“回答我”系列视频的爆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宏超指出,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微妙情感的同频共振。
北京日报评论认为,让知识“以粗暴的方式进入脑袋”,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追求形式的新鲜有趣,趣味科普会不会演变成花式恶搞呢?
创作者在利用AI生成视频时,除了要有有意思的形式,还必须怀揣着对历史的敬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基本了解,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不会显得轻浮、猎奇和充满恶趣味。不管是“回答我”还是“质疑我”,都是可以不断探索的科普方式。
齐鲁晚报发文提醒,文旅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追梗”层面。“追梗式营销”确实能让一座城市在短期内搭上流量的“顺风车”,迅速走红。然而,在这热闹的表象背后,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线上的“流量”究竟能有多少转化为线下的“留量”呢?若想实现文旅项目的长久繁荣,就必须从“追梗”转向“练功”,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关于“回答我”这个热梗,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本文介绍了“回答我”系列视频爆火的现象,包括古人角色以“灵魂拷问”的形式与网友互动,以及官方账号参与“整活”科普宣传。同时,文章引用了相关专家和媒体的观点,探讨了该热梗背后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创作者对历史应有的态度,以及文旅宣传需构建长效机制。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