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肠息肉展开科普,详细介绍了肠息肉的常见情况、可能引发的症状、发现后应采取的干预措施,还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不能做的五件事以及切除息肉后的复发风险和预防方法。
在当今的健康领域,肠息肉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肠息肉并非少见病,而且每年查出这个问题的人数都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做了肠镜的人群中,平均每5个人里,差不多就有1个人会被发现肠道内长了小凸起。
虽然大部分肠息肉是良性的,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是目前已知最主要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很多癌症患者回顾过往,会发现早年其实就已经有息肉存在,只是当时没有重视,后来息肉一步步恶化、恶变。
对于肠息肉,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有息肉,而在于发现以后应该如何干预、采取怎样的干预措施、什么时候进行再次检查以及日常如何配合调整。
现实中,不少人一听说自己有息肉就惊慌失措,觉得马上就要癌变;而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即便查出来有息肉,也不当回事,认为没有感觉、没有症状就可以不管。然而,事情不能仅仅依靠感觉来判断。大多数肠息肉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等到真正出现问题时,就不再只是一个息肉那么简单了。
如果出现以下4种表现,那就说明肠道局部可能已经开始出现病理性变化,千万不能拖延。
第一个表现是大便习惯改变。倘若原来排便一直很规律,每天一次,而且大便形状也正常,结果突然变成一天三次,大便偏稀;或者隔两三天才排便一次,大便偏细、粘腻感重。并且这种改变并非由饮食引起,那么很可能是息肉长大之后影响了肠道的蠕动节律和内壁结构。有些靠近直肠位置的息肉,还会直接压迫通道,导致排便阻力发生变化。
第二个表现是排便带血。尤其是那种颜色偏鲜红或者暗红、和大便混合在一起的血,并非简单地滴几滴,而是擦拭纸上带血、马桶水变色,偶尔还夹着粘液。这种情况常常被误以为是痔疮,但实际上,息肉表面被粪便反复摩擦容易破溃出血,有些还会合并小面积糜烂,肉眼很难区分是不是出在肛门口。
第三个表现是腹部隐痛。特别是左下腹或者肚脐周围的位置,偶尔会出现胀痛,按压时有反应。有人会觉得这种感觉像积食,其实是局部肠道因为息肉刺激发生了轻度痉挛或者炎症反应。有些体积较大的息肉还会引起肠腔部分狭窄,食物通过的时候会造成轻微阻力,也会表现为腹部不适。
第四个表现是贫血。这个症状更容易被忽视。有些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乏力、脸色发白、头晕,查血时发现血红蛋白偏低。在排除掉营养性贫血、月经等情况后,消化道慢性失血就成为了重点排查方向。肠道息肉出血不一定肉眼能够看到,长期一点点渗血,血容量就这样慢慢“溜走”了。特别是右半结肠的息肉,位置较深,出血缓慢,不容易被发现。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只靠保守观察就不太稳妥了,需要及时复查肠镜、做活检,甚至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切除。
有人认为息肉小于5mm就不需要管,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绝对。有研究发现,哪怕是3 - 4mm的腺瘤性息肉,只要数量多、分布广,风险也不低。尤其是家族里有结直肠癌史的人,病程进展会快很多。
除了上述4种情况是需要紧急就医的“红灯”信号外,日常生活中还有5件事是千万不能做的。这些事看似不严重,但对肠道的刺激很大,是诱发息肉生长、息肉恶变的“催化剂”。
第一件不能做的事是长时间憋便。有些人上厕所不是按照生理节律,而是根据时间和环境来安排,觉得忙就忍着,久而久之就习惯了。结果导致排便越来越不通畅,便秘成为常态。大便在肠道里停留时间过长,毒素会被重吸收,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类、次级胆汁酸等浓度升高,会直接刺激黏膜,从而加快息肉的生长速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指出,有排便延迟习惯的人群,肠道多发息肉发生率比每天定时排便者高出26%。这可不是轻微的偏差,而是显著差异,说明“拖”这件事本身就等于给息肉发展创造了时间。
第二件不能做的是过多食用高温油炸食品。不管是炸鸡、炸串,还是用反复加热的油做出来的菜,这类食物在高温下容易产生杂环胺、丙烯酰胺等致突变物质。这些物质进入肠道后不会立刻引发问题,但长时间摄入会破坏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尤其是对原本已经有息肉的人来说,这种影响更为直接。
第三件不能做的是滥用泻药或者“清肠茶”。有些人想通过吃药来“排毒”,每次排便都依靠药物刺激。短期内看起来排便通畅了,但长期下来会打乱肠道正常的蠕动节律。泻药会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加速更新,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反复刺激反而会让息肉增长得更快。
第四件不能做的是长期情绪压抑。这一点听起来好像与息肉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当精神压力大时,肠道会出现所谓的“脑肠轴”反应,影响神经介质释放,如5 -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会引起肠道血流变化、黏膜修复速度下降。这种慢性损伤和修复的失衡,给了息肉更多的生长机会。
第五件不能做的是忽视体检。很多人查出息肉后就觉得“切了就好了”,结果几年都不进行复查。问题在于,息肉的复发率很高,有的人本身就是容易长息肉的体质,特别是多发性腺瘤体质,或者伴有基因突变的病人,可能半年息肉就会重新长回来。肠道息肉切除以后,肠镜复查时间应该根据息肉类型、数量、大小、病理结果来决定。对于那些息肉数量在3个以上、超过1cm、有绒毛成分或者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人,应该每6 - 12个月就复查一次。如果忽略了这个窗口期,很可能会让新长出来的息肉进入癌变通道。
那么,如果一个人切除息肉后肠镜复查正常,但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没有太大调整,这种“复发风险”会不会比普通人更高?有没有可能再长出来的息肉比上次更严重呢?答案是肯定的。息肉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体质、环境和代谢综合作用下的表现。有过一次息肉史,说明这个人的肠道屏障功能、细胞修复机制、免疫识别效率都可能存在偏差。如果环境因素不改变,如高脂饮食、低纤维摄入、精神压力大、久坐少动等负面刺激依然存在,那么肠道这个“土壤”没有改变,息肉照样会重新长回来。而且研究还发现,第一次发现息肉年龄越小、个数越多、病理越复杂,后期复发几率就越高,甚至比从未患过息肉的人风险高出近2.8倍。
也就是说,切除一次息肉不能当成“结束”,而应该看作是一个新的开始。真正要防止息肉再次出现,不靠手术,也不靠吃药,而是取决于每一天的生活方式,以及每一次对肠道“动手”的选择。做到“复查不漏、饮食不过、作息不乱、排便不拖”,才是让息肉不再出现的唯一路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本文全面科普了肠息肉的相关知识,包括其普遍性、癌变风险、症状表现、发现后的干预措施、日常生活中的禁忌以及切除后的复发风险和预防方法。强调了对肠息肉要重视但不恐慌,通过正确的干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肠息肉。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