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遭遇不法分子冒名发布处罚公告的事件,同时介绍了私募行业在强监管背景下加速洗牌的情况。
3月2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一份《严正声明》。声明中指出,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协会印章、公文等恶劣手段,假冒协会名义对外发布证监会行政处罚公告。这一行为严重影响了协会的形象和声誉,扰乱了基金行业的正常秩序,同时也损害了行业机构与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协会对此予以强烈谴责。
令人震惊的是,中基协竟然遭遇了“李鬼”。有人(机构)明目张胆地发布公告,声称对某机构处罚9593.07万元,还责令在3月19日完成缴纳,胆子可谓是大到离谱。
周一,中基协再次明确发布严正声明。声明表示,近日接到举报,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协会印章、公文等方式,假冒协会名义对外发布证监会行政处罚公告,或者冒用协会名义发布采取罚款、关闭出入金通道、账户冻结等处罚或限制措施的文件。协会郑重声明,并未发布过相关公告,其所盖公章系伪造,“罚款、关闭出入金通道、账户冻结”等均不属于协会纪律处分措施,协会不会也无权对行业机构及投资者采取前述罚款等处罚或限制措施。
协会还呼吁行业机构和广大投资者务必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辨别判断,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不法行为,请及时收集保存证据,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协会敦促有关机构和个人立即停止伪造协会印章、冒用协会名义等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基协还附上了冒充协会盖章的假通知。假通知显示,公告日期是3月16日,处罚金额9593.07万元,违规行为是内幕交易,还责令3月19日之前完成缴纳,不法分子企图一笔就诈骗上亿元。
有法律人士指出,其实不法分子早就盯上了私募行业。不少私募都被冒名实施诈骗,私募机构须警惕类似的金融骗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瀚律师告诉券商中国记者,此前不法分子更多是冒用知名私募管理人的名义在一些网络直播间对投资者实施公开宣传,进而实施诈骗。近期出现的冒用行业协会名义实施诈骗的,过往也曾有相关案例,但其实广大机构只要了解一个法律原理就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那就是,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其能对其会员实施处罚的措施基本为名誉类或限制展业类的,比如警告、行业内谴责和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措施。由于协会属于行业自律组织,并非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并无行政执法权,所以一旦收到某个行业协会发出带有罚款金额的处罚决定时,基本可以断定就是骗局。”许瀚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门槛提升、违规清退的强监管背景下,私募行业正在加速洗牌。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17日,私募管理人数量降至19995家,自2017年7月以来首次低于2万大关,而就在上个月证券私募管理人数量也跌破8000大关。
回溯历史,自2014年开启登记备案制度以来,私募管理人数量于2016年一季度达到25901家的峰值后波动回落,2022年2月存续机构为24683家,此后进入持续下降通道,至今已累计减少超4600家。今年1月,中基协注销了277家机构,2月注销24家,前两个月合计注销301家私募管理人,办理通过的机构合计仅19家,注销速度远超新增速度。
随着管理人数量重返“1时代”,私募行业也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在穿透式监管的背景下,合规成为私募基金的生死线。
本文围绕中基协遭遇冒名诈骗事件展开,介绍了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及中基协的应对措施,同时阐述了私募行业在强监管下加速洗牌、注重合规发展的现状。提醒私募机构和投资者要提高警惕,防范金融骗局。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