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一议题展开。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年两会代表委员媒体交流分享会,来自企业和科研等不同领域的8名代表委员齐聚,分享了在科技研发、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和实践经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于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而言,如何加速从科技创新迈向产业创新,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2025年两会代表委员媒体交流分享会,8位来自企业、科研等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围绕这一重要议题,分享了他们的深刻见解和宝贵经验。
3月21日下午,这场意义非凡的分享会正式拉开帷幕。
谈科技研发: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研究生毕业后便在中国科学院电子所从事雷达技术研究工作。2020年,他受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外派来到广州,参与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的筹建。在研究院成立的5年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技术突破。例如,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该系统在新型量子材料、微纳光电子学、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周斌激动地表示:“这次在北京参加两会,让我特别兴奋的是,我参与的‘嫦娥六号’探月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一成果也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他还提到,过去一年,商业航天尤其是商业卫星互联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关键进展。广东有众多从事商业航天的企业,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实现了全链条布局,且多数企业集中在广州。“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州市政协委员、瑞因细胞工程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科研之路。2005年毕业后,他在华大基因工作了十年,见证了中国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是‘地图’,能帮我们发现问题,但细胞才是‘工具’,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2015年,他毅然转向细胞领域,创立了瑞因生物。
张旭指出,细胞治疗的核心底层逻辑是“用活的药物修复活的机体”。例如,利用脐带来源的干细胞可以治疗卵巢早衰、帕金森、红斑狼疮、脊髓损伤、膝关节半月板再生等一系列疾病。然而,当前大家细胞储存的意识不高,规模化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及其团队向政府提出并推动了区域性综合细胞库的建设。像广州花都、黄埔的两大综合细胞库,能够覆盖300万以上人口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政府主导模式能实现社会效益与产业发展的共赢,有效破除市场碎片化的困局。“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一定能将细胞治疗从‘高端奢侈品’转化为‘全民必需品’。”
谈产业创新:将企业优势与时代红利结合,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表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随着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机器人 + 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层次将进一步加深,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志强介绍,技术的突破正加速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自身优势与时代红利结合起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未来我将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责,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着力点,推动产业、体制、人才等方面的改革和转型。同时,用创新的举措带领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电运通研究总院院长助理黄宇恒回顾企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深感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广电运通初创不久,就组建团队进行ATM机核心部件“机芯”的研发。四年后,成为国内首家攻克ATM行业“硬科技”的企业,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黄宇恒表示,近年来,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攻克了行人重识别、知识图谱等场景应用难点。接下来,企业将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上的研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带动产业变革。
广州市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兼高级副总裁刘佳认为,企业对技术前沿创新和应用的理解最为深刻,反应也最为敏捷。而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市场化和大规模应用,才能真正引领产业的创新升级。
近年来,佳都科技针对超大型城市群立体交通治理这一世界难题,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攻关,形成了交通大脑、交通大模型、智慧地铁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创新 - 产品研发 - 场景应用 - 产业落地的闭环。刘佳表示,在中美面临科技脱钩风险的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需勇挑重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谈成果转化:政企校牵手促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护航业务出海
粤港澳大湾区是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促进高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向市场落地转化,对于打造创新高地至关重要。
在广州市政策鼓励在穗高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的背景下,华南理工大学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推出“华工十条”,明确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至95%一次性奖励给科研人员,与广州市政策相呼应。广东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医疗器械研究检验中心主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徐昕荣分享道,这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推动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005年在广州成立的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晶主控板卡领域的“隐形冠军”发展成为全球教育信息化与智能会议领域的领军者,如今是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国家级“链主企业”。
基于视源电子的创新实践,广州市人大代表、视源电子首席营销官王靖夫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需聚焦政策精准滴灌、场景开放赋能、生态协同创新三大关键。他解释说,政府主导的“AI + 教育”“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能为技术验证提供真实场景。而通过产学研联盟与产业链集聚,又能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广州市人大代表、京信通信集团副总裁、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会长李学锋深知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业务出海的重要意义。
京信通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曾多次遭遇海外竞争对手的恶意或碰瓷性诉讼,严重影响了市场开拓。“我们第一时间联系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广东协作中心寻求支持。”李学锋分享道,团队正面应对、积极迎战,与垄断全球80%基站天线市场的欧美厂商在南美、中国和欧盟展开较量,先后取得胜利,成功无效了某西方行业巨头的12项基础性技术专利。“一炮打响炮炮响,一案打赢案案赢”,带领中国品牌天线市场份额从15%跃升至65%,为中国运营商节省了超过1000亿的采购成本,创造了几百亿的外汇收入。
“知识产权不是简单的‘盾牌’,而是科技企业开疆拓土的‘利剑’,是产品走向世界的‘技术护照’,也是面对挑衅反击的‘利剑’。”李学锋说道。
本文通过记录广州市2025年两会代表委员媒体交流分享会的内容,展示了不同领域代表委员在科技研发、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从空天信息、细胞治疗等科研领域,到机器人、金融科技等产业创新,再到高校成果转化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全方位呈现了广州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的积极探索和有效举措,为未来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