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市哈尼喀塔木乡将闲置兔舍改造成自动化育雏基地,通过特色养殖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村民从中获得增收的故事。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新疆库车市哈尼喀塔木乡独辟蹊径,以特色养殖业作为重要突破口,成功探索出一条“盘活资源、联农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了从“闲置兔舍”到“致富鸡场”的精彩蝶变。
3月18日,当我们走进库车市哈尼喀塔木乡的自动化育雏基地,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映入眼帘。整齐排列的圈舍里,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鸡正悠闲地踱步,此起彼伏的鸡鸣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田园乐章。谁能想到,这座充满活力的育雏基地竟是由废弃了5年的旧兔舍改造而成。如今,它正借助“技术 + 订单 + 管理”的全产业链模式,为当地村民铺就了一条特色养殖的致富大道。
早在2023年,哈尼喀塔木乡就敏锐地意识到闲置资产的潜在价值,果断启动了闲置资产盘活计划。通过积极申请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该乡对废弃兔舍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标准化育雏基地。不仅新建了2座自动化鸡舍,并配备了现代化的养殖设备,还保留了10座普通鸡舍。经过一番努力,成功打造出一个年孵化能力超过12万羽的现代化养殖基地。
到了2024年,有着十余年养殖经验的樊超华夫妇在这个基地里大显身手。他们成功孵化出10万羽鸡苗,投放到市场后,凭借优良的品质广受好评。而今年新引进的7万羽鸡苗,再有半个月就能上市销售,又将为他们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到特色养殖中来并从中受益,该乡积极推出了“农户领养 + 自主销售 + 订单回收”的多元化模式。向村民发放500克以上的优质鸡苗,并为养殖户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确保每一位养殖户都能顺利开展养殖工作。同时,针对脱贫户和监测户,政府给予每只10元的专项补贴,其余养殖户则可以享受每只5元的村集体补贴。这种多层次的增收保障体系,就像一张坚实的大网,让更多村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
村民阿力木·阿布拉就是特色养殖的直接受益者。去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养殖了50只鸡。让他没想到的是,凭借销售成品鸡和政府补贴,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了1600余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早早地就赶到基地预订鸡苗。阿力木·阿布拉兴奋地说:“去年鸡苗挣钱了,今年准备买100只。”
像阿力木这样看准时机、提前预订鸡苗的养殖户,今年在全乡已经超过1100户。在这里,养殖户们不仅可以通过市场零售、自产蛋肉获得收益,还能享受到基地提供的兜底回收保障。这种毫无后顾之忧的销售模式,自然得到了广大养殖户和村民的热烈追捧。
库车市哈尼喀塔木乡干部丁林杰表示:“2024年,我们实现了800余户群众增收。今年全年计划培育鸡苗16万羽,预计户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
新疆库车市哈尼喀塔木乡将废弃兔舍改造成育雏基地,通过特色养殖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该乡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推出多元化养殖模式和补贴政策,让众多村民受益,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