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牛余和的长岭山系列关键之作《蘸火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其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举办,多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对该作品进行剖析,并对其给予高度评价。
北京3月25日消息,一部聚焦中国抗日游击队、独立大队、独立旅以及其中蕴含的铁匠文化的文学佳作问世。作家牛余和长岭山系列写作中的重要作品《蘸火记》近期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而这部作品的研讨会也于日前在中国作协成功举办。
在《蘸火记》的故事里,尚邨英、何苇杭所在的抗日游击队,梁铁峰、夏侯雪所带领的独立大队,还有卢毓奎率领的独立旅,这三支抗日武装力量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断接受磨砺。就如同锻件蘸火一般,他们历经艰难险阻,承受着战火的洗礼,最终实现了浴火重生。他们不仅集刚强与柔韧于一体,更是为自己的生命铸入了精魂。在当日的研讨会上,专家们积极踊跃发言,从地域文化呈现、人物塑造、结构设计、主题挖掘、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对《蘸火记》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剖析。
《蘸火记》研讨会举办。主办方供图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义勤在致辞中着重指出,《蘸火记》紧密呼应重大时代主题,以文学的独特方式重新讲述历史,大力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同时,它还传承和创新了山东抗战题材小说谱系。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成功构建了章丘独特的地域文化空间。其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强烈的传奇色彩,并且成功塑造了典型的人物群像,呈现出崇高的美学风格。
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代表山东省作家协会发表致辞。他认为牛余和长期深耕齐鲁文化,这部小说以章丘长岭山为背景,巧妙地将铁匠传奇与抗日史诗相融合。作者以“蘸火”来比喻战争对生命的淬炼,赋予了这一过程独特的象征意义。《蘸火记》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无疑是抗战题材文学的新收获。
《人民文学》原主编施战军评价道,作者运用与民间性格和生活情状相适配的语韵,在叙事与内涵方面实现了突破。在《蘸火记》中,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鲜活的抗战生活画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表示,这部作品自带乡土气息,注重故事性,极具传奇性。它既生动地写出了山东抗战时期的艰苦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充分展现了抗战力量的联合性、统战性以及整体抗战的人民性。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指出,小说以章丘铁匠“蘸火”为喻,为战争叙事赋予了哲学深度。这不仅体现在三支抗日队伍在残酷战争中如锻件蘸火般实现浴火重生,还体现在战争对青春与爱情的淬火,别具一格。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刘大先分析认为,小说在革命历史叙事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生动地呈现出全民抗战的宏大场面。作品巧妙融合了多种小说类型,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其中对章丘打铁等场面的描写细腻入微,使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以民间化、世俗化的历史认知具有前瞻性,为中国革命叙事增添了新的维度。
本文围绕作家牛余和的《蘸火记》及其研讨会展开,介绍了作品以抗日武装力量为核心的内容,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了其在弘扬抗战精神、地域文化呈现、叙事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展现了该作品作为抗战题材文学新收获的独特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