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绘了春日各地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阐述了文旅消费的重要性以及文旅融合的意义,强调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保护文化遗产,探讨了文旅产业从网红到“长红”的发展之道。
3月22日,在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的茶田中,游客们正饶有兴致地与采茶工交流着。(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瞧那江西婺源,在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田边,人们悠然地撑着油纸伞,围坐在炉火旁煮茶,闲话着家常,那画面充满了惬意与闲适;再看贵州黎平的肇兴侗寨,悠扬的侗族大歌回荡在寨子上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齐聚于此,共同领略这非遗文化的盛宴;江苏扬州的瘦西湖上,一艘艘小船悠然划过,游客们在船上欣赏着湖光山色,二十四桥边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河南林州的红旗渠畔,人们漫步其中,打卡留念,那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彰显着伟大的精神力量。
在经济发展中,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而文旅消费更是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提出了18项具体措施。日前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着重提出要“扩大文体旅游消费”。
“文旅”一词,“文”排在首位,它是文旅的灵魂所在;“旅”紧随其后,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李白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扬州幻化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符号,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去探寻。而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在去年的惊艳亮相,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还让山西的悬空寺和小西天等取景地瞬间火爆起来。这些事例都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才能让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让旅游激活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当前形势下,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现代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激发消费潜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我国地域广袤、历史悠久,许多地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都极具吸引力。要将这些独特的资源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就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开发。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通过精准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并以动态叙事的方式融入当下生活,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文旅业态,还能解锁更多的消费新场景。这样做还能更好地发挥各地的自身优势,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发展旅游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坚决不能过度商业化。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和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各地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时,尤其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关系。
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自2007年起,古城就开始着力打造文化院落。在“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下,恢复性修缮了299户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和236个院落。为了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问题,古城保护管理局专门设立了市场经营准入管理科,并制定了《丽江古城内经营项目目录清单》,对不同的业态按照扶持鼓励类、倡导鼓励类、不鼓励类、禁止类进行科学分类管理。这样一来,丽江古城在发展经济、促进消费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近年来,不时有一些地方的文旅项目火爆出圈。然而,要想从网红变成“长红”,从流量转化为“留量”,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应该成为各地文旅产业的共同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既需要进一步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内涵,也需要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感,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春天,无疑是一年中最好的开始。
本文先展现了春日各地丰富的文旅活动,强调了文旅消费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支持。接着阐述了文旅融合的意义,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以丽江古城为例说明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最后提出文旅产业要从网红走向“长红”,需提升产品内涵和完善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好体验。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