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刘继欣教授团队在神经调控领域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对比了时域干扰刺激与高清经颅交流电刺激两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持续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效果,为临床疼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阐述了研究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团队后续的研究方向等内容。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传来科研喜讯。刘继欣教授团队在神经调控领域的权威期刊《Brain Stimulation》(中国科学院一区TOP)上,在线发表了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论文。论文题目为《Comparing analgesic effects of temporal interference stimulation on ventral posterolateral thalamus and high - definition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on sensorimotor cortex during sustained experimental pain》。此研究系统地对时域干扰刺激(tTIS)与高清经颅交流电刺激(HD - tACS)这两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持续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效果进行了对比,为临床疼痛管理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
慢性疼痛,作为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定义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正严重影响着全球约20%人群的生活质量。传统的镇痛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比如药物依赖和侵入性风险等问题。因此,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凭借其可逆、安全的特性,逐渐成为了科研界的研究热点。刘继欣教授团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新型神经调控技术的开发,针对深部脑区刺激精度不足和皮层刺激效应短暂等关键问题,创新性地采用时域干扰刺激(tTIS)与高清经颅交流电刺激(HD - tACS)开展对比研究。
为了得出准确的研究结果,该团队采用了双盲对照实验设计。通过辣椒素诱导持续性疼痛模型,系统地评估了作用于腹后外侧丘脑(VPL)的tTIS(10Hz,2mA)与作用于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的 HD - tACS(1.5mA,30分钟)的镇痛效果。从行为学数据来看,HD - tACS组在刺激后30 - 60分钟阶段,疼痛评分显著降低。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尽管tTIS技术成功实现了对VPL核团的靶向刺激,然而由于受到电流强度限制(2mA可能未达深部组织激活阈值)以及个体解剖差异的影响,未能观察到显著的镇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HD - tACS在中枢敏化相关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更高的临床转化潜力,而tTIS技术则需要通过参数优化(如提升电流强度至3 - 4mA)和个性化定位策略,来进一步提升疗效。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索更强电流或更长刺激时间是否能有效抑制疼痛传导,并验证tTIS用于VPL靶向镇痛的潜力。
近年来,刘继欣教授研究团队在疼痛机制及非侵入性神经调控镇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他们致力于攻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效应量小以及个体差异大等难题,不断探索和优化创新治疗策略,目的是提升镇痛效果的持久性和效率。同时,团队还积极开展临床试验,确保这些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科学验证。
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2230057)和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计划(2023TD - 01)的资助。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贾天哲硕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刘继欣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结果为理解丘脑 - 皮层网络在疼痛调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开发更有效的非药物镇痛方案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本文围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继欣教授团队在神经调控领域的研究展开,介绍了研究背景是慢性疼痛问题及传统镇痛方法弊端,引出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研究。通过双盲对照实验对比tTIS和HD - tACS的镇痛效果,发现HD - tACS在慢性疼痛治疗中有更高临床转化潜力,tTIS需优化提升疗效。团队近年来在该领域进展显著,研究成果为疼痛调制和非药物镇痛方案开发提供了新视角和科学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