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医保“三结算”(即时结算、直接结算、同步结算)展开,详细阐述了其提出背景、目的,以及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带来的积极影响,展现了医保“三结算”对重塑医药生态链的重要意义。
在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医保“三结算”成为了重塑医药生态链的关键举措。今年的全国医保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推动医保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并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商保、慈善互助等与基本医保同步结算的工作方向。医保“三结算”的核心目标在于优化医保支付机制,提升结算效率。长期以来,医药领域一直被“回款慢”这一难题所困扰。由于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结算采用“后付制”,患者出院后,一笔医保应付费用通常需要40天至60天才能到达医院账户,而药品耗材供货企业的货款回款时间平均更是长达半年左右。医保专家廖藏宜指出,过去医保依靠月度预拨付和年度清算机制,难以实现精准支付,医疗机构常常需要垫付部分医保报销费用。在当前医疗机构自身运营收支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医保即时结算就如同一场“及时雨”,能够有效缓解它们的资金链压力,减少“欠薪”“拖欠企业款”等负面情况的发生。安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全省即时结算。在安徽,定点医疗机构当天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次日就可由医保部门按比例拨付。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该院院长姚登攀表示,过去从费用发生到申报审核再到最后资金到账,最长需要60天左右,资金链紧绷,严重影响了医院在设备采购、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而现在,每天打开财务系统,都能看到医保资金实时到账,医院终于能够轻装上阵,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不仅是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对医药企业同样意义重大。据第一财经了解,我国医保基金对定点医药机构支付的资金中,约有11%流向定点药店。国药河北乐仁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殷蕾表示,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显著改善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减少了垫资压力,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资金规划和管理,及时支付上游生产厂家的药品、器械等采购费用,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在推进即时结算试点的同时,国家医保局也在逐步扩大医保基金对医药企业的直接结算。目前,已有超过10个省份开展了医保基金对集采中选企业的直接结算,货款结算周期从原来的至少6个月缩减为交货验收合格后次月底前。“集采药品耗材、国谈药直接结算”也被列入了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之中,清单要求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医保部门与医药企业对集采药品的直接结算,加快推动与医药企业对集采医用耗材、国谈药的直接结算。一位资深医保人士强调,公立医院应收账期漫长、规模庞大,是我国器械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一大难点。医保部门在与医院做好即时结算的前提下,要积极推动直接结算,避免让漫长的资金结算流程消耗掉药企的发展机会,使药企陷入回款难的困境。据第一财经了解,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减少了付款环节,进一步加快了医药企业的回款速度,结算周期从原来的平均152天减少到30天左右。仅以国家集采药品的规模来测算,每年直接支付的资金规模就有1200亿元,若再加上地方集采,与药企直接结算的资金规模非常可观,这将大大提高整个医药行业资金周转的效率。业内专家邓勇表示,直接结算保障了药企货款在规定时间内回款,如广东省云浮市保障药企货款30天内回款,为医药企业的研发创新和生产经营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流,减轻了资金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直接结算也能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仿制药企业从“带金销售”模式转变为“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优化医药市场环境,提高行业整体效率和质量。在同步结算方面,国家医保局正在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商业健康保险进医院,实现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以进一步提升医保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保“三结算”(即时结算、直接结算、同步结算)政策的提出及实施情况。该政策旨在优化医保支付机制、提升结算效率,有效缓解了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资金压力,促进了医保与商业保险的协同发展。医保“三结算”对于重塑医药生态链、推动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改善了行业资金周转状况,还优化了市场环境,提高了行业整体效率和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