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多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先介绍甘肃临夏州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通过科学种植玫瑰发展“鲜花经济”,带动就业和增收,接着讲述贵州抹茶、湖南新田蔬菜、山东临朐鹅肝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果,最后分析了科技赋能、冷链下沉、物流提速等推动“土特产”成长壮大的因素。
在春风轻柔的抚摸下,世间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各色鲜花宛如繁星般次第绽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甘肃临夏州,探寻这里发生的惊人变化。曾经,这片土地贫瘠荒芜,常年饱受干旱的困扰,但如今,一座占地近350亩的玫瑰工厂在这里拔地而起。平均每天,有20万只娇艳欲滴的鲜切玫瑰花从这里出发,销往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跨越国界,出口到世界各地。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清晨七点,当记者踏入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一股浓郁醉人的花香扑面而来。在那盛开的花丛之间,几十名工人正忙碌而有序地采摘着玫瑰花。他们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蝴蝶,穿梭在花枝之间,不一会儿,一篮篮娇艳的玫瑰便被装满。
采摘下来的玫瑰,被迅速运往一间近2000平方米的冷库。在这里,它们要在2摄氏度左右的真空中预冷4至6小时。甘肃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生产主管张晓亮介绍说:“这样做是为了让玫瑰进入一个半休眠状态,从而延长它的开放周期,保证在运输过程中可以达到保鲜的状态。”
在分拣包装车间,100多名工人正熟练地对处于半休眠状态的玫瑰进行精心包装。他们按照花头大小、枝杆粗细、花色深浅等标准进行细致归类,确保每一束玫瑰都能以最佳的姿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这些新鲜的玫瑰当天就会被送往全国各地。甘肃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市场主管李泽田表示:“通过冷链物流的方式,空运24小时可以到达全国任意地方,陆运48小时也能到达全国任意地方。”
临夏州地处平均海拔2000米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以往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脱贫之后,当地政府一直在苦苦寻找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他们最终决定把花卉种植产业作为突破口。甘肃临夏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才贤说:“玫瑰是一个高产值的作物,我们这个地方的海拔和光照适合玫瑰生长,但是它又缺水干旱,冬季比较寒冷。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选择在温室里面种植玫瑰。”
与普通的土栽玫瑰不同,在20万平方米的种植区里,一排排的玫瑰全部栽种在用来替代土壤的混合材料里。这些混合材料就像是一个个小仓库,储存着玫瑰生长所需的养分。那么,玫瑰的养分和水从何而来呢?奥秘就在于悬挂在温棚里的传感器。张晓亮介绍说:“它们就像侦察员,会搜集周边环境的光照、湿度等信息,而后台车间根据大数据,就可以对水和肥料进行精准配比,通过这些细管实现自动滴灌。”
“一滴一滴地滴进去,跟输液一样,一方面是用水比较少,一方面是用肥料也比较精准,使我们在这个干旱地区种植玫瑰这样的品种完全可行。”张晓亮补充道。
通过科学种植,曾经的劣势成功转变为优势。临夏鲜花港的玫瑰全年常开不败,还种植出一些独有的品种,年产7000万枝高品质鲜切花。为了更好地对接客户,鲜花港还开启了直播间,农民们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主播。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不时有回头客前来批量采购。采购商周兴红说:“咱们这个花卖得还是比较好的,就按一万枝来订。主要就是瓶插期时间长,新鲜,色泽比较正,它的花杯比较均匀。”
黄土高原上绽放的玫瑰红,不仅带来了美丽和芬芳,也给当地老乡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汪彩霞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鲜花港建起后,他们俩毅然回到家乡,一个成为了采摘工,一个从事设施维护工作。
目前,当地已经形成了种植、采摘、运输、销售的“鲜花经济”全产业链,带动4000多人就业,年产值近两亿元。
在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不仅仅是甘肃临夏州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让土特产创出了一张张响当当的新名片。
在贵州大山深处,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全力奋战新订单。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方强介绍:“现在我们每个车间是24小时三班倒,我们这些抹茶做出来,会发往全国30多个城市,以及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
贵州盛产绿茶,依托这一资源禀赋,当地打造了从采茶、碾茶初加工、到抹茶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带动10万多名茶农参与其中。此外,当地还在积极开发抹茶衍生品,附加值提升了四到五倍。贵州抹茶企业负责人蒙祖德说:“茶农从抹茶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茶园亩产的经济效益也提升30%以上。”
在中部地区的湖南新田,工人们正在分类包装一批新鲜蔬菜。装车发运后,这些鲜菜将连夜被送往600公里外的粤港澳大湾区。新田县地处湘江源头,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这几年,当地和科研单位合作,建起了19个蔬菜基地,引进培育了大力生菜10号、羽衣甘蓝等15个新品种,不仅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新鲜蔬菜还远销北美、欧洲。湖南新田县菜农文石强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是传统的种植方法,现在不同了,现在跟着农场科学的种植方法,这个菜的品质上来了,(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两三倍。”
在有着养鹅传统的山东临朐蒋峪镇,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红酒蓝莓鹅肝。当地政府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先后研制开发出樱桃鹅肝、鹅肝丸等深加工产品,售价是原料的三倍以上。山东春冠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君说:“今年1月份到现在,我们的销售总值已经超过了8000万,其中这一款产品就突破了4000万,同比增长32%。”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鹅肝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地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年出栏朗德鹅500万只,带动2000多名社员通过养殖增收致富。
“土特产”,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一头关乎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特色产业第一产业规模达到9.7万亿元。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8万个,涵盖了果蔬、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那么,推动“土特产”成长壮大、让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变成乡村振兴“金招牌”的密码在哪里呢?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来解读一下。
科技赋能,让土特产做大做强。如今,无人机、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纷纷走到田间地头,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2%。
冷链下沉,让土特产保鲜提质。目前,全国已建设培育1000个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3.8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了7.8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县级覆盖率达70%以上,农产品的平均损耗率从19.7%下降到7.1%。
物流提速,让土特产更快“出村进城”。我国的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连续四年超过5万亿元,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也实现了5G网络村村通。未来五年,国家将打造1000个左右县域直播电商基地,持续拓宽特色农产品上行渠道。
本文通过介绍甘肃临夏州玫瑰产业、贵州抹茶产业、湖南新田蔬菜产业、山东临朐鹅肝产业等多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展现了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分析了科技赋能、冷链下沉、物流提速等因素对推动“土特产”成长壮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凸显了特色产业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广阔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