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巨头陨落,创业警钟长鸣 独角兽折戟:23andMe破产背后的市场困境

本文聚焦基因检测鼻祖23andMe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详细讲述了其从辉煌走向陨落的历程,剖析了破产原因,还指出这并非个例,反映了全球独角兽面临的融资困境,提醒创业公司要注重自身造血能力。

一声沉重的叹息,在商业的舞台上回荡。本周,曾经在基因检测领域叱咤风云的鼻祖23andMe对外宣布,已正式申请美国破产法11章破产保护。至此,这一曾经闪耀如明星般的独角兽企业,如同崩塌的大厦,轰然陨落。

时光回溯到19年前,23andMe含着金汤匙诞生。它的创始人安妮·沃西基,被业界尊称为“女版乔布斯”。她以独特的商业眼光和创新精神,让DNA检测这项原本高深莫测的技术,迅速风靡一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在公司的融资之路上,更是一路开挂,顺利地融到了F轮。其身后集结了谷歌、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以及强生、药明康德等一众商业巨头,可谓星光熠熠。最后,借助SPAC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高达60亿美元,成为了商业界的传奇。

然而,时过境迁,再辉煌的盛宴也终有散场的那一刻。23andMe的陨落,如同一声响亮的警钟,再次给当下千千万万的创业公司敲响了警示。过度依赖融资烧钱,却没有自身的造血能力,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关门收场。

市值曾400亿——一个医疗独角兽倒下了

故事还得从创始人Anne Wojcicki(安妮·沃西基)说起。安妮出生于1973年,在斯坦福长大,她的父亲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尽管身为女孩,安妮却热爱激烈的冰球运动,这种不服输的性格与她的高知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她的大姐Susan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硅谷的风云人物,执掌YouTube多年;二姐Janet是流行病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副教授。在安妮眼中,家人都太过优秀,以至于“拿到博士学位,才被看作刚刚开始发育的胎儿”。

基因检测巨头陨落,创业警钟长鸣 独角兽折戟:23andMe破产背后的市场困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96年,安妮从耶鲁大学生物学毕业后,来到了华尔街的风投机构,从事医疗投资工作。这段经历为她日后的创业埋下了伏笔。在投资过程中,她目睹了医疗股的辉煌和暴跌,见证了众多创新公司的浮浮沉沉,这让她决定亲自投身创业的浪潮。

恰逢2003年,被视作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首次破译,DNA成为了千禧年的热门词汇。安妮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机会,三年后,她创立了23andMe,其名称寓意着人类的23对染色体。

用户只需吐一管唾液,寄给23andMe,就能得到一份详细的DNA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祖先来自何处、中年秃顶或患阿兹海默症的可能性等。在当时,基因检测还是实验室里的高科技,而23andMe却将其变成了聚会上的谈资,让这项技术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作为第一个直面消费者的DNA检测公司,23andMe一跃成为了硅谷炙手可热的宠儿。2007年,公司获得了谷歌、恩颐投资、基因泰克等参与的A轮融资。值得一提的是,沃氏姐妹与谷歌渊源颇深。姐姐Susan被称为“谷歌之母”,谷歌正是诞生于她家车库。而安妮当时的丈夫是谷歌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夫妻俩一度是硅谷有名的“最强伉俪”。

一时间,安妮从名不见经传的基金经理变成了创业明星。她在纽约时装周、达拉斯经济论坛等场合到处举办“口水派对”,收集名人们的唾液。超模娜奥米·坎贝尔、传媒大亨默多克与当时的妻子邓文迪等名人都成为了她的座上宾。2008年,公司产品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发明”。

此后,23andMe在融资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公司完成2780万美元B轮融资。2011年,公司宣布C轮融资高达3100万美元,投资方为强生、MPM资本、谷歌、恩颐投资。次年,23andMe在D轮融资中筹集了5790万美元。完成融资后,公司的DNA测试价格从最初的999美元降低到了99美元,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基因检测服务。

2015年,公司迎来了第一次的高光时刻。完成1.15亿美元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生产商Illumina、药明康德、富达投资等。此时,23andMe估值约为11亿美元,成功达到独角兽级别。

2017年,Sequoia Capital、Altimeter Capital、瓦伦堡基金会、Casdin Capital等入场,公司完成2.5亿美元F轮融资。2018年,23andMe又拿到3亿美元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的战略投资。到了2021年,23andMe借助SPAC并购上市,市值飙升至60亿美元,股价一度冲到300美元。

在巅峰时期,23andMe的用户数量接近1500万,甚至连英国皇室都传出偷偷测DNA的八卦。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无常,昔日的明星独角兽还是走向了绝境。如今,公司正式申请破产,市值已跌落至约1600万美元,这一落差堪称惨烈。

谁杀死了它?

回过头来看,这个失败的案例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复盘。翻阅23andMe的财报,破产的秘密就藏在其中。2022至2024财年,23andMe总营收分别为2.72亿美元、2.99亿美元、2.2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净亏损却分别达到2.54亿美元、3.14亿美元、6.67亿美元。

不难惊讶地发现,如此赫赫有名的独角兽企业,却从未有任一财年获得盈利,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或许从成立的第一天起,23andMe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它高举名人效应以及祖源噱头的基因检测产品,期望以低价获取更多的用户规模,却最终沦为小圈子的一时流行,并非是大众的刚需产品。用户对一次性基因检测的新鲜感消退后,几乎不会进行复购,毕竟人的DNA不会发生改变。

何况,23andMe早已不是唯一的选择。细分垂类的基因检测公司已逐渐抢占市场,如专攻阿兹海默基因风险检测、特定癌症基因检测等。到了2024年,公司仅卖出约100万份基因检测产品,市场份额从峰值的45%跌至不足15%。

其实,危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伏。早在2013年,美国FDA曾勒令23andMe停止提供健康相关的基因报告。理由是报告未经充分验证,可能误导消费者。直到2018年,FDA才松绑监管。

安妮并没有认输,她妄图复制谷歌的成功模式:用廉价服务收集数据,以此找到产生更大利润的业务。很快,公司陆续与股东方基因泰克、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意图利用用户数据研究创新药,曾号称50种药物在研。然而,药物研发烧钱是业界的共识,短时间内看不到盈利,23andMe等不起了。

公司的自救行动还在继续。2021年,公司曾高价收购远程医疗平台Lemonaid,却因运营成本失控沦为财务包袱。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在2023年,近700万用户的基因数据被泄露。这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23andMe陷入了信任危机,集体诉讼接连不断,股价应声暴跌。最后,公司不得不支付3000万美元用于诉讼和解。

此后,23andMe一路丢盔弃甲。2024年,公司裁员40%,并关闭药物研发部门。创始人安妮三次提出私有化方案,意图将公司重回自己手中,但都被董事会接连否决。成立19年后,23andMe走到了悬崖边上。

2025年,独角兽融不到下一轮

23andMe的倒下,并非个例。标普全球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4年至少有694家美国公司宣布破产,其中VC/PE支持的公司破产数量达到110家,刷新了历史记录。

行至2025年,风暴仍在持续。就在这个月,快时尚女装品牌Forever 21的美国零售运营商正式申请破产。今年1月,曾累计融资超100亿美元的美国卫星通信运营商Ligado正式申请破产。

还有明星造车独角兽们,宝马高管下场创立的Canoo,2020年SPAC上市时,公司市值一度高达150亿元人民币,如今几乎烟消云散; “卡车界特斯拉”Nikola也于今年宣布破产,身后站着富达投资、美国能源部、凯斯纽荷兰工业、韩华集团等投资机构和世界工业巨头。

这反映了全球独角兽共同面临的困境:如何融到下一轮资金。实际上,更多初创公司正在默默挣扎,它们通过降低估值、出售资产或不声不响地关门来维持生存。PitchBook数据显示,2024年持平或折价融资比例接近25%,创十年来新高。

著名硅谷投资人Elliott Robinson表示:“经历估值下跌也没关系,同行们的遭遇必然和你一样不好过。在下行市场融到钱就是一种胜利。只要坚持下去,市场就会向你敞开大门。”

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当估值泡沫退去,投资人集体反思投资逻辑,变得愈加谨慎务实。那些曾无限风光却没有盈利能力、一味依靠输血的企业,率先被摆上遗弃的桌面。此时此刻,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通过详细讲述基因检测巨头23andMe从辉煌走向破产的历程,剖析了其破产的原因,包括长期亏损、产品非刚需、市场竞争加剧、监管问题、数据泄露等。同时指出23andMe的倒下并非个例,反映了全球独角兽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提醒创业公司要注重自身造血能力,在市场下行时努力生存下去。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524.html

(0)
LambertLambert
上一篇 2025-03-29
下一篇 2025-03-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