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海滨海古园举办“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活动暨海葬文化周”,介绍了上海自1991年开展海葬活动以来的发展成果,包括海葬数量、政策体系优化、新服务模式探索、服务网络贯通以及文化保存计划等方面的内容。
在清明这个特别的时节,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思念起逝去的故人。4月3日,上海滨海古园3号门广场上,一声汽笛长鸣划破长空。就在这里,一场意义非凡、跨越了34载时光的致敬仪式隆重举行,它如同一个庄重的开场信号,正式拉开了“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活动暨海葬文化周”的序幕。
上海市民政部门透露了一组令人感慨的数据。自1991年上海首次开展海葬活动以来,时光悄然流转,这座城市已经累计护送80247位逝者的骨灰撒向了广阔无垠的大海。而受益于海葬服务的家庭,更是超过了31万户之多。凭借着如此庞大的海葬数量以及完备的服务体系,上海已然成为全国海葬领域的佼佼者之一。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就像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上海海葬服务正式迈入了“常态宣传、全市覆盖、多元服务”的崭新阶段。
4月3日当天,不少市民怀着崇敬与思念之情,纷纷向海葬逝者敬献鲜花。现场那一束束鲜艳的花朵,仿佛承载着人们无尽的哀思与缅怀。(本文图片均为 主办方 供图)
上海市殡仪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上海海葬的发展历程。从1991年每年仅有200多具的撒海量,到如今一年高达8000多具,这一数字的巨大变化,清晰地展现了上海海葬的发展趋势。目前,在全市总体安葬数量中,选择海葬的比例已经占到了7%。不仅如此,自1991年以来,上海海葬的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地优化完善。无论是服务对象的明确界定、服务范围的逐步扩大,还是补贴标准的合理制定、申办流程的简化以及资金使用的规范管理,都为海葬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魏超还介绍了殡葬服务中心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服务模式,即陆地告别和海上委托代撒相结合。“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一部分海葬家属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或者时间上存在冲突等,无法亲自前来参与海葬仪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为这部分家属提供贴心的服务。”魏超进一步解释道,在海上委托代撒的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将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并且还会提供照片和纪念物品,以此来确保家属能够充分感受到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清明期间,我们还看到了温馨的一幕。海葬逝者的家属们来到“树”说思念纪念林,将一条条写满思念的彩带轻轻悬挂在树枝上。微风拂过,彩带随风飘动,仿佛是家属们对逝者的声声诉说。
同样在4月3日这一天,上海海葬工作服务联盟装置正式启动,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上海首次实现了海葬服务网络在全市殡仪馆的全面贯通。今后,市民办理海葬服务将变得更加便捷。他们既可以通过“随申办·身故一件事”进行海葬预约,也能拨打“白事热线”962840,或者关注“上海海葬”公众号进行预约登记。此外,全市15家殡仪馆都可以为市民提供海葬服务的咨询与办理,形成了“线上 + 线下”的多元推广模式。海葬工作服务联盟成员上海市奉贤区殡仪馆代表表示,后续将常态化开展海葬宣传工作,在窗口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大力推广海葬等生态葬式。同时,还会配合开展陆地告别仪式,创新海葬服务形式,开放生命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宣传海葬文化,全方位支持海葬服务工作的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纪念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一项意义深远的计划——“海葬逝者人生故事保存计划”。该计划将会每年精心整理收集一批上海海葬逝者的人生故事,然后进行结集出版。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更是留存海葬逝者独特人生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活动方介绍,开展这一计划有着多重意义。它不仅是为了缅怀和记录那些选择海葬的逝者,更是一场跨越生死的“生命的对话”。对于家属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更持久的纪念方式,让他们的思念有了栖息之所;对于城市而言,它构建了一座独特的精神档案,让海葬从单纯的生态选择升华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符号。
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情况,展示了上海海葬从数量增长到政策体系优化、服务模式创新、服务网络贯通以及文化保存等多方面的发展成果,体现了上海海葬服务不断完善和向文化层面升华的趋势,为城市生态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