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指出当前行业存在无序竞争、“内卷”严重的问题,如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抹黑等,分析了无序竞争带来的危害,强调车企应注重产品和服务突破,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和规范,推动行业向良性竞争转型。
中国汽车行业历经多年发展,如今已达到一定规模。在这个阶段,更加注重技术和质量把关,向更高阶的创新力竞争、产品力竞争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料图:某地一车间正在组装汽车。图/新华社
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要开启“反内卷”行动了。据央视新闻报道,在近期举办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汽车行业目前存在比较突出的无序竞争问题。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牺牲利润,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在短期内导致行业利润下降,从长期来看,还会影响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中国发展最为迅猛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中国汽车产销量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该行业的“内卷”程度不容小觑,无序竞争问题愈发突出。此次相关部门负责人不点名地指出部分车企“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行为,这无疑是对我国汽车行业无序“内卷”发出的明确治理信号。
客观而言,车企之间的竞争是市场的常态,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提升行业的发展活力。中国汽车市场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和水平,充分的市场竞争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竞争需要把握好“度”,一旦从正常竞争演变为无序竞争,就会变成恶性竞争。
近年来,汽车市场频繁掀起无下限的“价格战”,这已成为行业的标志性场景。正常的价格竞争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成为行业风气,就值得警惕了。如今,部分车企陷入了“卖得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境地,这种状态不仅企业难以持续,还会放大整个行业的发展泡沫。而且,在低价情况下,产品质量也可能存在隐患。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时,过低的价格难以覆盖成本,车辆的安全配置是否偷工减料就值得深思。
除了价格战,一些车企还采取了扭曲的“盘外招”。竞争对手之间的“舆论战”不断升级,造谣抹黑对手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车企公开向网络“黑公关”宣战。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市场竞争的范畴,成为行业良性发展的阻碍。
从本质上讲,无序竞争的加剧,反映出部分车企面临产品力创新的瓶颈,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如果车企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保持竞争力,就不会陷入“价格战”“舆论战”的漩涡。而当一个行业将价格、舆论之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时,会进一步损害行业的创新生态和企业的创新动力。
面对行业的无序竞争之风,有志于长远发展的车企应保持冷静,不盲目跟风,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策略,将精力放在产品和服务的突破上,这样才能实现突围。当然,这离不开监管部门的引导和规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加强汽车市场的价格监测、行业自律、舆论引导,严格市场监管,并“严格查处技术标准不达标、质量安全不过关的产品”。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理应更加注重技术和质量把关,逐步完善更高水平的质量标准体系,从规则上引导车企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向更高阶的创新力竞争、产品力竞争转型。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加快建立公平有序的良性竞争行业新格局,对上下游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相关部门的最新表态也向地方的招商引资发出了新的信号。过去那种一味给予优惠、补贴,甚至特殊保护的招商模式,是助长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重要客观因素。去年以来,国家各个层面多次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引导汽车行业良性竞争是“反内卷”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在实现规模化突破后,加快实现技术和质量的新突破,还能为更多行业提供积极的示范和牵引。而“下一步将及时通报不正当竞争的典型案例”的表述表明,汽车行业很可能打响“反内卷”第一枪,相关企业和行业需高度重视。
本文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无序竞争、“内卷”严重的问题,分析了其危害及本质原因,强调车企应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监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和规范,以推动行业向良性竞争转型,实现技术和质量的新突破,为产业健康发展及其他行业提供示范。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