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3《24小时》栏目报道了荣成81岁老人宋忠华种树20年,让红松在荣成成林的善举,详细介绍了他引种红松的起因、种植过程的艰辛以及捐赠红松的善举。
近日,CCTV13《24小时》栏目推出特写,用近4分钟的时长,深入报道了荣成81岁老人宋忠华种树20年,让红松在当地成林的感人事迹。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老人的种树故事。
在荣成市虎山镇黄山王家村北山坡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节,这片松林格外引人注目。据悉,这片松林里的树正是拥有“北国宝树”美誉的红松。红松主要分布在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那么,可生长于东北的红松,为何能在荣成市繁育且成林成片呢?这一切,还得从它的主人宋忠华说起。
种一片红松林,为家乡添一抹“绿”
1965年,宋忠华和母亲一起,从山东荣成前往吉林临江谋求新生活。当地那俊俏挺拔的红松,常常让宋忠华流连忘返。他回忆道:“我在东北吉林居住的地方属于山区林场,房前屋后都是红松,几十里连成一片,十分壮观。而且红松一身都是宝,它可以祛风湿、润五脏、充饥、逐风痹寒气、补体虚、滋润皮肤。红松树脂可提炼松香和松节油,树皮可提取单宁,松针可提取松针油,作为芳香油的重要原料。”提起红松,老人便打开了话匣子。
于是,当远离故土37年后,57岁的宋忠华想要回到家乡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将红松也带回故土。他说:“我想让北国宝树红松能在荣成生根发芽,为家乡也添一抹‘绿’。”
回到山东后,宋忠华便着手种植红松。他请教了当地的林业专家,然而专家却告诉他,红松对温度、水分、海拔等生长环境要求非常高,对大气湿度也很敏感,要想在当地培育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如此,宋忠华的妻儿也表示反对,当地村民也说从来没见过红松,劝他别白费力气了。尽管如此,这些都没有打消宋忠华心中深深的红松情节。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踏上了艰辛的育松之路。
红松喜欢阴暗潮湿的土壤环境,根据红松的生长习性,宋忠华将目光放在了村里河堤的阴面。他清除碎石杂物,修整土层,待到谷雨时节,将催芽好的红松种子在这里进行播种。
宋忠华介绍说:“育种催芽、浇水灌溉、施肥追肥、松土锄草等所有的活我都自己干,老伴有时间也过来帮忙。我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一边请教林业专家,还与种植红松的朋友进行交流,边学边干。种子出土长到火柴杆那么高时最怕热,怕太阳晒,怕温度高,木屑可以隔热,我就用木屑铺满种子的间隙,然后早晨和晚上两次去挑河水浇上去,给地表降温。幼苗出土后扎根轻,这时又要保证土壤疏松和尽早拔除杂草,以免伤到幼苗根系,所以我基本整天呆在地里,日复一日我就这样坚持了三年。”
2004年 - 2006年三年间,宋忠华一共播种14万粒种子,仅有1万粒成活。7%成活率的背后,是宋忠华无数次的失败和重试、希望和坚韧,也见证了他种树之路的艰辛。
21年累计捐树4980棵,价值近百万
育苗成功后,宋忠华把多年的积蓄甚至儿子每年孝顺给他的养老费也全部投资在红松的种植上。他租了村里三块地,将苗木分别移栽到地里。宋忠华说:“每次移栽都是不小的考验,一个不小心树苗也会跟着死几棵,我就很心疼。我对这东西就像拉扯小孩一样,是挺有感情的。丢一棵少一棵,或者是哪碰坏了,我都不舍得,费这么多事弄这个东西,我就想着怎么能好好保护着。”他对红松细心呵护,精心管理,近乎痴迷,每每看到茁壮成长的红松树苗,都会喜不自禁。
至今,宋忠华已经将自己培育的、价值近百万的红松树无偿捐赠给学校、部队和公园,累计捐树4980棵。每次捐赠,他都不计报酬,甚至自掏腰包支付挖树和运输的费用。他表示:“今年我还想再捐350棵,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只要你想要红松树,我都可以免费给你,不仅给你,我还能过去教你怎么种。”在今后的日子里,宋忠华打算扩大捐赠范围,把剩余的红松捐赠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希望有一天自己培育的红松能遍布威海乃至齐鲁大地,让齐鲁人民能欣赏到别样的景观、呼吸到特有的氧气。
81岁的荣成老人宋忠华对红松情有独钟,为让红松在故乡扎根,他克服培育难题,历经20年努力使红松成林,并累计捐赠4980棵价值近百万的红松,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