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当下热门的AI话题,围绕“AI Agents”(AI代理或AI智能体)展开。报道了硅谷科技巨头将其视为下一个重大趋势,但目前科技公司对其定义缺乏共识。文中通过多位专家的观点,深入剖析了AI代理的定义模糊性以及实际应用情况。
当下,AI无疑是热门话题。凤凰网科技消息,北京时间3月30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硅谷的科技巨头们当下正热烈讨论着“AI Agents”(AI代理或AI智能体),并且都将其视为下一个重大的科技发展趋势。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科技公司目前对于AI Agents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这个热门词汇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
金融服务公司第一资本(Capital One)的首席科学家兼企业AI负责人普雷姆·纳塔拉詹(Prem Natarajan)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他的看法:“当我听到一些关于‘代理’的讨论时,我有时会想,这是不是就像那个经典的盲人摸象故事一样,每个人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然后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通常情况下,AI代理被宽泛地理解为能够代表人类去执行某些行动的系统,比如说帮忙购买杂货或者预订餐厅。但在实际情况中,“行动”的定义却并不那么清晰明确。举例来说,查询企业数据并且依据这些数据给出答案,这到底算不算一项“行动”呢?在某些场景下可能算,但在其他场景下也许就不算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软件行动都能被看作具有“代理性”。
知名研究公司Gartner旗下技术服务提供商部门的高级总监分析师汤姆·科肖(Tom Coshow)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如果AI仅仅是按照人类用户提供的具体细节去采取行动,那么它不能算作代理。他强调,软件必须要能够自行进行推理,并且基于情境知识做出决策,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代理。
科肖还指出,许多公司如今所宣称的AI代理,实际上不过是聊天机器人和AI助手而已。Gartner在今年早些时候举办了一场关于AI代理的网络研讨会,目的是解释这项技术并且探讨其应用场景。在研讨会结束后,Gartner对参会者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曾经部署过此类代理。结果显示,只有6%的人回答“是”。
他觉得,真正的AI代理系统背后需要有一个大语言模型来决定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同时还能够采取实际行动。例如第一资本的礼宾聊天机器人能够安排试驾。科肖说:“简单来讲,就是看AI是否做出了决策,AI代理是否采取了行动。”
AI21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奥里·戈申(Ori Goshen)则表示,他不太愿意使用AI代理这个术语。他直言:“这个词到处都在用,已经被滥用了。”
戈申还提到:“这个术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内容。”对于如何帮助企业搞清楚AI代理,让企业知道钱花在了哪里,并且真正实现AI的价值,他认为“需要更精确地探讨”。
本文围绕“AI Agents”这一热门话题,揭示了科技公司对其定义缺乏共识的现状。通过多位专家的观点,分析了AI代理定义的模糊性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许多所谓的AI代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代理,要实现AI代理的真正价值还需更精确的探讨。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