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海员家庭,青岛服务中心助张女士走出维权困境

山东省青岛市劳务派遣船员刘某军在航行途中去世后,其妻子张女士在维权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介入案件,历经近两年努力,最终为张女士争取到117万余元赔偿的感人故事。

3月4日的清晨,山东省青岛市劳务派遣船员刘某军的妻子张女士,手捧锦旗,敲响了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海员事务部办公室的门。

一进门,张女士便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地说道:“我是来送锦旗的。如果没有你们,我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谢你们两年来的帮助和陪伴。”海员事务部负责人李会赶忙起身迎接,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

时光回溯到2023年,那是一段让张女士痛彻心扉的日子。4月11日上午,一个噩耗如晴天霹雳般袭来,张女士突然接到丈夫刘某军去世的消息。“前一晚刚跟他通完电话,第二天就告诉我人没了。”回忆起那一刻,张女士的声音仍带着无尽的悲痛。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间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公婆更是受不了打击,双双病倒住院。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这个不幸的家庭。劳务派遣公司、船东和保险公司互相推诿,对于赔偿事宜避而不谈。张女士在维权的道路上四处碰壁,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维权犹如走夜路,看不见前方,也没有方向。”张女士回忆起当时的无助,眼神中仍透露出一丝恐惧。

就在张女士感到绝望之时,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伸出了援手。2023年5月18日,服务中心开始介入此案。面对该案涉及地域广、时间跨度长、工亡认定难度大等复杂因素,服务中心第一时间成立了案件专班。工作人员们积极与劳务公司进行座谈,深入了解案件情况;赴青岛海事法院开展调研,为维权寻找法律依据;向青岛市总工会法律部申请法律援助,为张女士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

在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张女士很快结识了不少素未谋面的“朋友”。他们都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专业律师,热心地为张女士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她申请仲裁。“有任何问题就给我们打电话”“感觉律师不合适,我们再帮忙找”……张女士每周都会接到来自服务中心的电话,这些温暖的话语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

2024年5月8日,张女士向青岛市市南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确认与劳务派遣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仲裁申请。然而,由于刘某军的劳务派遣合同不足以支持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法院不予受理。案件维权走到了瓶颈,漫长的诉讼过程也让张女士逐渐失去了希望。“要不就按一开始的赔偿方案来吧,我实在扛不住了。”此时,张女士担心维权费时费力,最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个案件的维权难度确实很大,但是绝不能让海员家属寒了心。”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韩婷坚定地说。她决定重新寻找案件维权突破口。工作人员们搜集有利证据、反复梳理案件细节,向有经验的船务公司请教。在各方专家的讨论研究和帮助下,张女士决定向江苏海事法院提起船东互助保险诉讼、继续进行劳动关系诉讼、提交保险意外伤害赔偿申请。

最终,经过江苏海事法院和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的多次沟通协商,张女士的诉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刘某军案件获117万元的赔偿,其中,依法取得船东方人身损害赔偿金112万,争取到劳务派遣公司人道主义救助金5万元。目前,赔偿金以及补偿金已全部到位。

张女士送的锦旗上面写有“情牵海员家庭,维权尽显担当”字样,这不仅是她对服务中心的深深感谢,更是对服务中心工作的高度认可。张女士说,在自己人生的困难时刻,服务中心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的维权“夜路”,也温暖了她的心。

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帮助海员遗属张女士维权的艰难历程。面对诸多复杂因素和困难,服务中心积极作为,多方协调,最终为张女士争取到了合理的赔偿。这一事件体现了服务中心对海员家庭的关怀和担当,也展现了法律维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9767.html

(0)
maureenmaureen
上一篇 2025-04-02
下一篇 2025-04-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