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世界睡眠日展开,以网友小叶的熬夜经历为例,探讨熬夜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同时采访专家揭示熬夜易胖的科学依据以及给出最佳睡眠时间建议。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熬夜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在社交平台上,常常能看到类似“少睡一小时,等于多吃一个汉堡!”的帖子,大家普遍认为熬夜、睡眠不够更容易导致肥胖。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带着这个疑问,现代快报记者专门采访了相关专家。
在社交平台上,记者留意到不少这样的帖子:“12点算早睡,凌晨1点睡算常态,凌晨两三点睡的还大有人在……”由于第二天还要正常工作或学习,人们的睡眠时间被大大压缩,甚至有人每晚仅睡4 - 5个小时。
网友小叶(化名)今年刚满30岁,她在一家活动策划公司工作,同时也是一位宝妈。她自嘲是一名“资深熬夜党”,从中学开始,就经常过了半夜12点才睡觉,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熬夜史”了。
小叶回忆道:“以前读中学时,学习压力大,晚上写完作业后还会‘摸鱼’一会儿,放松一下自己。到了周末更是会报复性熬夜,看电视节目到很晚。大学时住宿舍,晚上看小说经常会看到凌晨两点多。”工作后,她很快结婚生子,工作、生活、养娃的压力接踵而至,基本很少会在12点前入睡,目前维持着凌晨一点睡觉、早上六点多起床的作息。
晚上睡眠不足,小叶明显感觉自己“体虚”。她表示:“大学时,熬夜对身体的负担还不是很重。工作之后明显感觉吃不消了,早上起来昏昏沉沉的,身体也容易不舒服。”因为感觉压力大,美食成了她“犒劳”自己的一种方式,她逐渐变得偏爱油炸食品和甜食,下午和晚上会时不时给自己加餐,很少吃清淡健康的三餐。
小叶无奈地说:“我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去年年底到现在,已经胖了好几斤。现在我也在努力控制自己,比如尽量把睡眠时间提前到12点,还在健身房办了会员卡,每天定时称体重提醒自己‘管住嘴’。要是实在调整不过来,也考虑以后到医院挂号求医。”像小叶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并不少见。回想这十多年来的熬夜经历,小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焦虑”。她感慨道:“现在感觉这是一个循环,因为焦虑带来压力,通过熬夜娱乐来缓解释放压力,结果身体越来越差,更加焦虑。”
很多网友发现,熬夜往往伴随着发胖一起出现。有网友发帖称:“每天少睡1小时 = 多吃一个大汉堡,3年可胖12kg!”该帖子引用的是《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部分人群(超重且每晚睡眠少于6.5小时的成年人)来说,每天多睡1.2个小时,摄入的热量就会减少270千卡,并且在2周内体重减轻约1斤。
在4周的试验周期内,80名试验对象前2周维持自己平常的作息,之后被分为睡眠延长组和对照组。前者睡眠时间平均增加了1.2小时,他们平均每天摄入的热量减少了270千卡,相当于1个吉士汉堡的热量。不少网友现身说法,表示自己有熬夜的习惯,也确实控制不住体重。那么,熬夜真的会导致发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影响呢?
无锡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朱晓巍介绍,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确实是天生熬夜的体质,不一定会胖,但绝大多数人会因为熬夜发胖。
朱晓巍解释道:“因为我们熬夜以后,会引起体内激素的失衡。如果长时间晚上熬夜,会导致体内瘦素水平下降,胃饥饿素会升高。有的人还会吃夜宵,这会让你吃东西比之前要多。还有熬夜会引起我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比正常人高,皮质醇水平升高会促进我们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此外,熬夜还会影响第二天的活动,朱晓巍表示:“我一般会跟病人讲,如果你前一天晚上熬夜的,我都不建议你第二天运动,因为这种情况下运动的话会有增加伤害的风险,甚至有的人长期熬夜,你让他白天再去运动的话,可能会增加猝死的风险。”
专家还指出,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的紊乱。“生物钟紊乱有的时候会引起我们基因表达的异常,虽然说有遗传基因,但有的时候基因会在环境改变以后出现基因表达的改变,长期熬夜的话它会引起我们这种脂质代谢的紊乱,就会产生肥胖,增加肥胖的风险。”
那么每天少睡1小时真的等于多吃一个大汉堡吗?朱晓巍表示,既往有这种对照实验,称为“睡眠剥夺”,“比如我们连续数天,就让受试者睡4 - 5个小时,比平时少睡1 - 2个小时,那么就会导致实验里面的受试者每天确实会多摄入300大卡左右的热量。”
关于最佳睡眠时间,专家认为,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较为合适。“每天晚上11点以后,人体内的一些激素水平就应该消停了,如果说这个时候还是兴奋的,那么激素水平就不会下降,反而会升高。所以我们建议晚上11点左右要注意该入睡了。”
本文通过网友小叶的熬夜经历引出熬夜与肥胖的话题,结合相关研究和专家观点,揭示了熬夜易导致肥胖的科学依据,包括激素失衡、生物钟紊乱等。同时专家给出了最佳入睡时间建议,提醒人们重视睡眠健康,避免熬夜带来的肥胖及其他健康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