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山东社会救助改革展开,介绍了山东在健全困难群众救助保障体系方面的举措和成效。通过分层分类救助、数字化转型、“物质 + 服务”多维救助等方式,山东提升了救助精准度和效率,彰显了民生担当,为全国社会救助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社会救助正逐渐从冷冰冰的“政策文件”,转化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能感受得到的温暖。
3 月 18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重要的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聚焦山东健全困难群众救助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的情况。从发布的信息来看,山东在社会救助方面成效斐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不已的民生答卷。目前,全省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正日趋完善,数字化转型推动救助服务更加精准。“物质 + 服务”的多维救助模式已经覆盖了 33.4 万人,临时救助也达到了 14.2 万人次。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数字背后,是山东以改革为突破口、用创新赋予救助工作新动力的生动实践,更彰显出山东“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坚定民生担当。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面临着困难群众基数大、需求多元的现实难题。那么,如何避免救助工作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呢?山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实施分层管理、分类施策。通过进一步细化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山东将困难群众划分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不同层级。并且针对困难群众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实施专项帮扶。如此一来,救助工作就从过去的“大水漫灌”模式,成功转向了“精准滴灌”模式。
以济宁市为例,该市将救助对象分为“基本生活保障”“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三个梯度。在 2024 年,通过数据比对精准纳入救助对象 3.3 万人,发放救助资金 19.3 亿元。这种做法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重大转变。这种精准施策的梯度模式,不仅避免了救助资源的浪费,还确保了“应救尽救”的公平性。
传统的救助工作常常受到“数据孤岛”和效率瓶颈的制约。而山东则以“全、快、准、高”的数字化改革成功破局。全国首个省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在山东诞生,该平台整合了 28 个部门 77 类数据,归集了 1.2 亿条信息。它就像一个强大的“数据大脑”,为 191 万低收入人口精准画像,成功破解了救助工作中的诸多难题。
该平台构建起了覆盖风险预警、跨部门协同、智能核验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例如,平台首创的“进入 - 拒止”双维度监测模型,在 2024 年触发了 88.4 万条预警信息,精准纳入救助对象 3.2 万人,动态退出不合格对象 1522 人,真正实现了“政策找人”的重大突破。此外,“爱山东”APP 的移动端办理功能,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申请救助。在救助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数字赋能所带来的浓浓的民生温度。
社会救助不仅仅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要解开困难群众的心结,促进他们的发展。山东在全国率先推动“物质 + 服务”的救助模式,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来满足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省级“情暖夕阳”项目在三年时间里投入 3200 万元,惠及了 5.6 万失能低保老人。青岛的“小桔灯”心理救助、荣成的“海螺姑娘”照护服务等品牌,将救助工作延伸到了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领域。
对于孤困儿童,山东更是展现出了强烈的担当。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孤儿标准进行保障,助学金覆盖范围扩大到高等教育阶段。“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累计资助了 1.5 万例病患儿童,投入资金超过 1 亿元。这种从“兜底生存”到“赋能发展”的升级,让救助工作更具可持续性和人文关怀。
山东的实践充分表明,社会救助改革需要兼顾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在 2024 年,山东困难群众救助绩效评价在全国排名第一,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了 7%和 9%,服务类救助覆盖人数同比增长 13.2%。这些显著成果源于三大“法宝”:一是政策供给实现分层分类,二是数字平台做到高效协同,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未来,山东计划进一步扩大数据共享“资源池”,完善“一人一条救助链”,推动救助工作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方向升级,切实以改革筑牢民生底线。
民生保障的高度,标注着社会治理的温度。山东以改革之笔书写了一份精彩的民生答卷,用精准与温度织密了兜底网络。它不仅为困难群众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更为全国社会救助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齐鲁样板”。我们期待这份“兜底智慧”能够持续升级,让更多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本文介绍了山东社会救助改革的举措与成效。通过分层分类救助、数字化改革和“物质 + 服务”模式,提升了救助精准度与效率,兼顾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2024 年取得优异成绩,未来还将持续升级,为全国提供了社会救助的“齐鲁样板”,助力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