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在春耕备耕期间的举措。详细介绍了江苏、广东、浙江等地金融监管局引领辖内银行业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涉农主体金融需求;农信系统、中小银行也积极作为,为春耕备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分析了春耕备耕融资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指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有很大增长空间。
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各地金融机构纷纷行动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记者从各地金融监管局了解到,鉴于春耕备耕农时紧迫、资金需求急切的特点,各地都在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业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主动与涉农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对接,全方位满足春耕备耕的金融服务需求。
江苏金融监管局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指导银行机构借助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将服务重心下沉。到今年2月末,江苏省粮食重点领域的贷款额度达到了4378.8亿元。而广东金融监管局则通过指导机构召开春耕工作推进会,组织开展“千人争先助春耕”等活动,深入摸排各类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并提前准备充足的授信额度。
浙江金融监管局也不甘落后,该局与浙江省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新农人”金融服务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通知》。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支持青年投身乡村发展,助力构建由千名“浙农英才”、万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组成的乡村人才矩阵,加快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农信系统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不断加强与春耕备耕重点园区、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江苏省联社深化阳光信贷服务,该省农商行客户经理深入农村,驻村入户,累计为939.9万户建档授信,预授信额度高达9697.4亿元。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则聚焦支农助农的重要时间节点,主动承担起乡村振兴主办银行的责任,全力保障春耕备耕的生产资金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分析指出,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农信系统具有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贴近基层、市场反应迅速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农信系统能够根据农村市场金融需求的特点,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服务春耕备耕以及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解决不同涉农经营主体在购买化肥、租赁农机等方面的资金难题,中小银行也积极强化金融服务。在浙江,农商银行组织“共同富裕金融专员”深入田间地头,主动与农户、农资店等客户群体对接,努力打通涉农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线上服务也成为提升信贷审批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山东,为了满足春耕多元化的融资需求,银行加快创新“线上秒批 线下直达”的服务模式,开展“金融 科技”综合服务,全方位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李广子还提到,和其他农村金融需求一样,春耕备耕融资也面临着资金需求小而分散、缺少优质抵押物和担保条件、融资风险较高等普遍性问题。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借助科技手段优化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同时,还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或风险分担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体现。近年来,银行业不断加大涉农信贷供给,在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举措上持续创新,目的就是汇聚金融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专家表示,随着国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本文详细阐述了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为支持春耕备耕所采取的多种措施,包括江苏、广东、浙江等地的具体做法,以及农信系统、中小银行的积极作为。同时分析了春耕备耕融资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向,强调了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前景广阔。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