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1957创意园:老厂房焕新,开启城市更新新篇,1957创意园:新华区城市有机更新的鲜活样本

平顶山市新华区的1957创意园,它由老旧厂区改造而来,承载着68年的历史记忆。文章详细介绍了创意园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过程,包括改造方式、引入的业态等,还阐述了新华区在城市更新中采取的政策赋能与市场活力相结合的策略,以及从空间重塑到生态重构的探索,展现了资源型城区的转型决心。

春分时节,大地复苏,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平顶山市新华区矿工路与开源路交叉口北,有一座历经68年风雨的老建筑,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3月20日傍晚,当夜幕渐渐降临,这里呈现出一幅独特的画面。斑驳的红砖墙在霓虹灯箱的映照下,散发着别样的韵味。苏式厂房的钢架结构下,咖啡的香气与火锅的烟火气相互交织,吸引着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在光影斑驳的廊道间穿梭,用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让这里成为了时尚的打卡地。

平顶山1957创意园:老厂房焕新,开启城市更新新篇,1957创意园:新华区城市有机更新的鲜活样本

这里便是1957创意园,它是由老旧厂区改造而成的文旅新地标,更是新华区践行“留改拆”并举、积极探索城市有机更新的鲜活范例。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一场跨越时空的“更新”对话

1957创意园的前身,是1957年建成的苏联专家居住办公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几经变迁,后来成为了平棉天盛纺织公司。对于老平顶山人来说,这里承载着他们深深的时代记忆。然而,随着产业的转型,这片区域逐渐被闲置,成为了“城市边角料”,显得落寞而孤寂。

近年来,新华区积极响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启动了“腾笼换鸟”工作。矿工路街道引入了专业的运营团队,采用“微创手术”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中,团队精心保留了苏式办公室的原貌,将废弃的厂房巧妙地转化为商铺,最大限度地留存了历史遗迹的骨骼与肌理。如今,在新华区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盘活低效利用空间和资源等城市更新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工业遗存 + 文化创意”的模式,这片曾经的“工业锈地”成功转型为集文创办公、商业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秀场”“生活秀带”。老厂房褪去了往日的沧桑,呈现出文艺范儿,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新地标。

平顶山1957创意园:老厂房焕新,开启城市更新新篇,1957创意园:新华区城市有机更新的鲜活样本

3月21日,当人们漫步在1957创意园时,会发现老式收音机、纺织机零件与国潮涂鸦和谐共处一室,斑驳墙面上的“安全生产”标语与网红餐厅的霓虹灯牌相映成趣。矿工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栋表示:“改造不是抹去历史,而是让老建筑自己‘开口说话’。”

“绣花功夫”织就更新蓝图:政策赋能与市场活力的双重奏

新华区的实践与平顶山市城市更新理念深度契合。去年,该市出台了《平顶山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要求更新项目需严格遵循“针灸式”改造与业态焕新。1957创意园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缩影。园区引入了庭院火锅等“怀旧经济”品牌,巧妙地利用老物件打造出沉浸式消费场景。同时,园区还精心布局了文创工作室、咖啡馆、网红餐厅等10余种业态,形成了“日间文创 + 夜间餐饮”的全时段消费链,成为了区域税收增长的新引擎。

今年2月21日,平顶山市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城市更新需具备“市场思维”。1957创意园的建设也深入融入了这一思维。该园区强化前置运营思维,积极植入新业态以激发活力。通过“属地 + 平台公司”的模式,政府负责统筹历史保护与空间规划,市场主导业态招商与运营。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带来的资金压力,又创造了上千个新增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回暖,年营业额可达8000余万元。1957创意园商户杨先生感慨地说:“以前这里荒着,冷冷清清,现在人来人往,老厂房真正‘活’了起来!”

“苏式办公区、老厂房不仅是建筑,更是几代人的情感载体。”1957创意园负责人崔荣馨说。在改造过程中,园区特意保留了厂区标语、机械零件等文化符号,并策划了工业遗产展、老职工座谈会等活动,让市民在消费的同时,能够触摸到城市的记忆。

平顶山1957创意园:老厂房焕新,开启城市更新新篇,1957创意园:新华区城市有机更新的鲜活样本

新华区区长李建国表示:“这种‘软更新’策略与全市‘清灰雅白’的城市色彩规划,‘湖光山色、现代简约、创新活力’的城市风貌定位一脉相承,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IP,推动‘网红流量’变‘发展留量’。城市不能仅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1957创意园老旧建筑‘改头换面’的城市更新实践,与守护城市记忆、延续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的辨识度有机结合了起来,这是一次文化记忆与城市基因的双向激活。”

有机更新的“新华范式”:从空间重塑到生态重构

新华区的探索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物理空间的焕新上。依托1957创意园,矿工路街道联合企业打造了“历史 + 商业 + 数字”融合场景。园区开发了数字化导览系统,能够生动地还原纺织厂的历史画面。同时,利用厂区绿地建设了市民广场,举办文创市集,将单一的空间升级为“可阅读、可体验、可消费”的复合生态。

平顶山1957创意园:老厂房焕新,开启城市更新新篇,1957创意园:新华区城市有机更新的鲜活样本

新华区委书记张伟民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留形、留魂、留人’的更新逻辑,正带动周边商业带价值提升,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文旅消费圈。老厂房重获新生,1957创意园见证了新华区城市更新的‘破’与‘立’。”

春分当日,昼夜均分,暮色比之前来得晚了一些。3月20日傍晚的夕阳,为1957创意园的红砖外墙镀上了一层金边。工业风的齿轮雕塑与玻璃幕墙的倒影交错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变迁。在这里,旧时光与新潮流共舞,硬核工业与柔软生活交融,映射着一座资源型城区的转型决心。正如平顶山市城市更新工作所透露出的理念一样:“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再造,更是对城市灵魂的重新定义。”

今年3月13日,平顶山市委主要领导到新华区专题调研城市更新工作时指出:“老厂区老厂房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饱含着群众珍贵的记忆,是城市向新而行的宝贵财富。”

新华区以1957创意园为契机,通过“工矿”底蕴激发文创产业,加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活化再利用,留住城市记忆、创造城市记忆,植入新业态新功能,盘活“沉睡的资产”,推动城市文脉与市井烟火、新潮业态融合发展。这不仅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业空间,也为市民创造了更多的消费场景。新华区正以1957创意园为笔,在平顶山的城市画卷上书写“有机更新”的生动注脚,用心用情用力地践行着省委“四高四争先”的战略部署。

文章围绕平顶山市新华区的1957创意园展开,详细阐述了其从老旧厂区到文旅新地标的转变。介绍了改造过程中保留历史遗迹、引入多种业态的做法,强调了政策赋能与市场活力相结合的策略,以及从空间到生态的全面更新。展示了新华区在城市更新中的积极探索,体现了资源型城区的转型决心和对城市记忆的守护,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795.html

(0)
云淡风轻云淡风轻
上一篇 2025-03-22
下一篇 2025-03-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