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抢占港股边际定价权,后市行情如何演绎?,港股定价权新动态:南向资金崛起与市场走势展望

本文围绕港股市场展开,介绍了海通证券的研究观点,分析了港股资金格局变化,包括外资和南向资金在港股存量持股结构及不同行业的定价权情况,还探讨了春季行情走势以及未来市场的投资方向和潜在风险。

据智通财经APP消息,海通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港股市场中,尽管外资在存量持股结构里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南向资金大规模流入,南向资金在港股的边际定价权正逐步提高。从行业角度来看,近期南向资金在港股泛消费、红利板块的定价权逐渐增强,而外资在港股科技、金融板块拥有更大的定价权。当下春季行情已步入下半场,后续市场的震荡波动可能会增多。投资者应重视存在预期差的消费医药、地产板块,从中期维度而言,科技是市场的主线。

海通证券的主要观点如下:

在科技热点的催化下,近期中国资产迎来了一轮重估行情。其中,港股的表现格外亮眼,自1月中旬以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最大涨幅分别达到了33%、49%。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港股行情中,南向资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年初至今,南向资金累计流入近3900亿港元,仅仅三个月的流入规模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净流入金额的一半。随着南向资金的大量涌入,港股的资金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前港股的定价权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呢?

在港股存量持股结构方面,外资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市场的普遍认知中,港股市场与A股市场有所不同,外资在港股市场的定价权更强,这一点从存量持股市值占比的角度能够得到印证。

总体来看,目前外资在港股的存量持股占比依然是最高的,持有近三分之二的港股市值,而港股通和本地资金的持股占比均不到20%。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初以来,南向资金在港股的持股占比持续上升,截至目前累计提升了5.4个百分点,在港股持仓结构中的排名上升至仅次于外资的位置;相比之下,外资在港股的持仓占比有所下降,较2024年初回落了3.1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外资在港股存量持股结构中仍然具备绝对的定价权。

南向资金正在逐步取得港股市场边际上的定价权。前文提到,过去一年南向资金在港股存量持仓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高,而外资占比呈现趋势性走弱,其背后实际上是过去一段时间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而外资持续流出。因此,从过去一段时间的流量视角来看,南向资金其实正在取得港股市场边际上的定价权。

从行业结构层面来看,南向资金在泛消费、红利板块的定价权正在提升。整体而言,外资在存量港股市场中占据绝对定价权,而南向资金正在取得增量市场中的边际定价权。进一步从行业结构层面分析,也能发现类似的规律。从存量视角来看,当前外资在港股大部分细分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科技互联网以及大金融板块。以零售、保险、消费者服务为例,截至2025年3月18日,外资持股占比分别为82%、78%、75%;南向资金在食品零售、电信服务、能源等领域的持仓占比更高,其持仓占比分别达60%、50%、41%;而香港本地或大陆本地资金在半导体、运输、资本服务上更有话语权,其持仓占比分别为39%、39%、39%。

从流量视角来看,春节前后,由Deepseek概念引领的中国科技资产重估行情启动,南向资金与外资均不同程度地流入港股,但在流入方向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外资主要加大了对港股科技板块的布局,自1月15日以来,外资主要流入软件服务(336亿港元)、多元金融(119亿港元)、生物制药(61亿港元)与技术硬件(5亿港元);南向资金同样流入了软件服务(357亿港元)、电信服务(177亿港元)等科技板块,除此之外,还大幅流入零售(775亿港元)、银行(361亿港元)、汽车(142亿港元)等泛消费、红利行业,而同期外资在这些行业上呈净流出状态,这使得南向资金在港股泛消费、红利行业的边际定价权得到了提升。

春季行情已经进入下半场,后续市场的震荡波动可能会增多。从春季行情的时空规律来看,2005年以来,历次A股春季行情中全A指数平均最大涨幅为23%,平均上涨42天。自今年1月13日春季行情启动以来,截至2025年3月21日,万得全A最大涨幅已达15%,恒生指数最大涨幅达33%,上涨天数为44日。从上涨的时空来看,本轮春季行情或许已步入后半程。

短期内,驱动市场上涨的动能可能会减弱。展望全年,市场有望步入基本面驱动的新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5%的GDP目标增速,同时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2025年预算赤字率升至4%左右,财政支出强度相较往年明显加大。在政策加力的情况下,稳增长信号明确,中期有望推动宏微观基本面逐步修复。结合政策基调转向、牛熊周期规律以及市场情绪触底三大因素判断,2024年9月24日以来的这轮行情是反转而非反弹,2025年A股有望步入基本面驱动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发力推动内需修复,消费和地产基本面有望逐步企稳,板块估值可能会逐步向中枢回归。

从中期维度来看,在AI浪潮下,科技仍然是市场的主线,中国科技“七姐妹”龙头正在崛起。近期Deepseek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折射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政策和技术双重利好叠加产业周期回升,科技板块是贯穿中期维度的主线。在科技投资机会中,值得关注的是,拥有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正在加速崛起。从美股科技巨头崛起的经验来看,它们覆盖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半导体、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不仅在科技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还对美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具备合适的宏观环境和股市制度背景,同时我国科技“七姐妹”概念在政策面、资金面等方面具备有利条件,未来有望涌现中国科技“七姐妹”的领域有AI应用、半导体、高端制造等。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落地进度可能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修复也可能不及预期。

本文分析了港股市场资金格局变化,外资虽在存量持股中占主导,但南向资金边际定价权逐步提升,尤其在泛消费、红利板块。春季行情进入下半场,后续震荡或增多,短期市场上涨动能或减弱,全年有望步入基本面驱动阶段。消费和地产基本面有望企稳,中期科技仍是主线,不过需警惕稳增长政策落地和经济修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401.html

(0)
星河星河
上一篇 2025-03-23
下一篇 2025-03-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