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讲述其以科技“突围”工程为契机,在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低碳能源、生态保护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科技创新对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开春以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宛如一片涌动着科技创新热潮的热土。走进现代化车间,你会看到经过精心培育的大豆、玉米种子,正有序地通过包装生产线,奔赴全国各地;来到低碳能源项目基地,那一排排光伏板在明媚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仿佛是科技与自然融合的璀璨结晶;而在“田间课堂”里,种养殖大户们正全神贯注地记录着最新的种养殖技术,眼神中满是对未来丰收的期待。
科右前旗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处大兴安岭中段东坡。曾经,这里长期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科技资源匮乏的困境。产业发展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撑。然而,2024年成为了这片土地发展的转折点,科技闯关的号角悄然吹响,彻底改写了它的发展轨迹。
当地以科技“突围”工程为支点,犹如撬动地球的杠杆一般,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加速崛起。在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低碳能源、生态保护这四大领域,闯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崭新道路。
图为企业生产高标准农田专用设备。 赖志强 摄
“过去我们种大豆,亩产200公斤就算丰收了。如今,通过选育新品种、科学管理,亩产突破了300公斤,创历史新高。”内蒙古谷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宝宏感慨地说。这一显著的变化,正是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结出的硕果。
图为企业生产大豆种子。 于舰勐 摄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科右前旗科技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军贵介绍说,“我们通过构建‘国家队引领、地方队支撑、民间队蓄能’的三级人才体系,让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在草原落地生根。”2024年,科右前旗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各大院所展开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合作项目多达18项。21名中央科技特派团成员入驻当地,50名“三区”人才扎根乡土,他们将先进的理念和实用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牧民。同时,100名本地特派员深入村落、农牧场,构成立体化服务网络,为科右前旗的科技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科右前旗额尔格图林场,中国农业大学高级畜牧师王雅晶的“田间课堂”总是座无虚席。“通过技术指导,我们不仅让养殖户知道了如何预防牛营养代谢病,更让受援企业的母牛的繁殖率提升2%,犊牛成活率达到99%。”截至目前,专家团队已开展技术培训400余场次,下乡技术指导100余次,辐射带动15000余人次,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57个、新技术23项。
图为科右前旗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 韩双龙 摄
虽然还没到耕种时节,但种植大户肖宝波早早地开始备耕。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的高标准农田一眼望不到边,一座座井房和红色的管道格外醒目,这正是高标准农田的水肥一体化项目。肖宝波一边检修管道一边说:“这个水肥一体化项目可太好了,也不用操心肥料溶解不匀,水从井房抽出来直接就到地里,还节肥节水,每亩能增收200多元。”
“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出一系列高标准农田专用设备,获得了多项专利,亩均节水、节肥、节药率在10%以上,亩产提高10%至20%,并且借助4G网络实现的设备智能化,利用手机就能远程操作,让种地更简单。”科右前旗工矿商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伟军说。
2024年,科右前旗的科技发展成果显著。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2家增至11家,内蒙古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58家,内蒙古自治区级创新平台载体总数达到12家,全年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80万元。如今,当地构建起了“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转化 + 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
“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右前旗旗长刘海涛表示。
本文介绍了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借助科技“突围”工程,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通过构建人才体系、开展科技合作、推广新技术等举措,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来,科右前旗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