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科技助力睡眠医学学科突破发展瓶颈

本文围绕我国超5亿人面临睡眠困扰这一现状展开,介绍了第二届社会心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会中关于睡眠医学学科建设与应用创新的探讨,分析了患者“放弃治疗”的原因、睡眠医学学科建设的短板等问题,并探讨了科技赋能下的解决方案。

世界睡眠日,科技助力睡眠医学学科突破发展瓶颈

在当今社会,不少人有着深夜刷短视频“求困”,或者依赖安眠药入眠的经历。事实上,我国超5亿人正深陷“睡眠债”困局。当睡眠障碍升级为全民健康危机,科技能否成为破局的关键呢?

3月20日 - 21日,由华夏时报社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社会心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会在四川省自贡市顺利召开。此次圆桌会以“医企联动·科技赋能”为主题,吸引了政府机构、医疗机构、科技企业、学术组织等领域的2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他们围绕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化发展、科技融合路径以及重点人群关怀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共识,描绘了蓝图。

正值“世界睡眠日”,在以“睡眠医学学科建设与应用创新”为主题的对话环节中,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副主任兼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静主持。参与对话的有成都快乐小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伟、西安中盛凯新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妮、青岛海蓝康复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凤玲、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北京苏美达公司总经理许建平。他们围绕当前睡眠医学学科建设的主要挑战、临床应用中的创新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度对话,直面行业痛点,共同探寻科技赋能下的解决方案。

为何多数患者“放弃治疗”?

中国睡眠研究会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睡眠困扰率为48.5%。按照这个比例推算,我国有超过5亿人存在睡眠困扰,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

成都快乐小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现代精神医学数字化系统以及社会心理服务数字化平台研发与应用的数字健康企业。其总经理谢伟结合企业实践指出,在为央国企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睡眠问题。然而,由于就医便捷性等因素,员工对医院睡眠认知行为治疗(CBT - I)的依从性普遍较低,“很多人去过一两次之后就不再去了”。

从事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十余年的李静对此感触颇深。她介绍说,睡眠认知行为治疗的一般疗程为6 - 8周,但在现实中,人力资源成本过高,而且患者前往医院就医非常不方便。保守估计,患者脱落率高达70% - 80%。

“所以我们现在开展了线上的CBT - I治疗。”李静说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医企联动的背景下,结合AI技术的CBT - I数字疗法正加速推广应用。通过手机端进行个性化干预、实时数据反馈,将极大地方便患者就医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李凤玲则关注到了睡眠障碍患者的就医环境问题。她反问道:“睡眠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会不会有一种原因是恐惧?患者会不会拒绝去医院?到了医院会不会引发另一种睡眠障碍?”

在李凤玲看来,睡眠门诊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协同各个科室、家庭乃至社会的力量共同探索。为此,公司聚焦于亚健康领域的科技化干预,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并在青岛设立康养基地,从家庭康养、社区康养的环境入手探索破局之道,希望协同更多要素和条件,通过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睡眠障碍的康复。

谁该为5亿失眠者负责?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成功突破至5349.3亿元。按照年均复合增长率7.4%(2023 - 2027年)预测,2025年预计达5717亿元。然而,与之不匹配的是,睡眠医学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学科建设短板,张妮从医学教育方面切入,指出目前我国医学本科教育中尚未设立睡眠医学的独立学科,这导致专业人才匮乏,睡眠医学在综合医院相较于其他临床科室发展较慢。另一方面,睡眠障碍覆盖人群广泛,医院呼吸科、心理科、神经科等多个科室均开展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而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如亚健康人群、慢病患者又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多学科协作仍然是一个难题。

张妮呼吁,要加速推进综合医院睡眠医学科的建立,并结合信息化技术以及运行模式的整体推进,为所有临床科室的患者提供服务。

许建平同样关注到了睡眠医学学科多学科、跨学科建设的问题。他认为,当前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多由医院的主导科室来成立,“精神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呼吸科、心内科……包括现在很多医院的麻醉科也都开始建设睡眠学科”,由于不同学科背景的惯性思维,可能会导致睡眠学科研究出现偏颇。

据悉,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已得到快速发展,并受到了外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李静强调,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修订本(ICD - 11)中,睡眠觉醒障碍已单独列为一章,与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行为障碍属于同一级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到今年年底,每一个地市都能够设置一个心理门诊或是睡眠门诊,向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精神卫生服务。

“睡眠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是在AI领域,我们睡眠医学学科也需要更多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更多的人工智能。希望能够把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发展得更大、更好。”李静总结道。

本文聚焦我国超5亿人面临的睡眠困扰问题,通过第二届社会心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会的相关讨论,剖析了患者“放弃治疗”的原因以及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短板,如专业人才匮乏、多学科协作困难等。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科技赋能的解决方案,如线上CBT - I治疗、创新产品研发等。最后强调睡眠医学学科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借助先进技术推动其更好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476.html

(0)
星河星河
上一篇 2025-03-26
下一篇 2025-03-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