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医企联动·科技赋能——第二届社会心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会”展开,详细介绍了会议上医疗机构、科技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就医企联动模式下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实践的探讨,包括如何满足员工多元化需求、突破服务落地瓶颈等内容,并提及了政策支持和行业改进方向。
2025年3月20日至21日,一场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医企联动·科技赋能——第二届社会心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会”在四川省自贡市盛大召开。此次大会以“医企联动·科技赋能”为核心主题,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医疗机构、科技企业、学术组织等多个领域的2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他们围绕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化发展、科技融合路径以及重点人群关怀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探讨,旨在为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凝聚广泛共识,精心擘画未来蓝图。
在3月20日下午的圆桌会交流讨论环节,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以“医企联动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实践”为主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骆宏、北京中康心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炳辉、浙江连信数字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雨晶、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物理诊疗中心主任周东升等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和科技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纷纷畅所欲言。他们聚焦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以满足企业员工的多元化需求、医企联动推进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深入的讨论,为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多层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科技赋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在医企联动的创新模式下,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服务以满足员工多元化的需求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骆宏从医院管理者的独特视角出发,分享了医疗机构与企业协同构建差异化服务模式的宝贵经验。他指出,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医院的工作范围也在逐渐拓展。面对企业员工日益多元的需求,医院服务的内容、方法和路径都亟待改变。企业能够为医疗机构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技手段和平台,例如互联网、AI技术以及各类先进的科技产品。这些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手段,不仅能够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医企合作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为专注AI技术与心理健康服务融合的创新实践者,陈炳辉分享了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实现技术落地过程中精准匹配企业实际需求场景的实践经验。他强调,心理服务要想真正解决深层次问题,绝不能流于表面。例如,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可以担任企业心理顾问和暖心天使,走进企业,甚至为企业员工子女提供家庭教育顾问服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消除隔阂,增进与企业员工的信任,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同时,在基层设立专门负责医企联动的工作室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北京市已有企业聘请心理专员配合驻点精神科医生开展服务,试点成效十分显著。从医院承担社会责任和经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先付出后收获,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能够反向推动医疗机构的积极发展。
对于企业如何利用员工心理数据分析驱动心理健康服务创新,王雨晶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表示,当工作压力大的科技企业思考如何激发员工潜能、调试心理健康状态时,大数据能够为研判员工内心真实需求提供重要线索。心理服务应积极思考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例如研究受年轻人喜爱的泡泡玛特以及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猫咪背后的心理理论等。未来,心理服务应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
作为探索非药物干预技术落地的先行者,周东升分享了物理诊疗技术如何转化为企业心理健康服务场景中的实用方案。他介绍,他们在宁波开展了相关工作,企业和相关部门对磁、电、声、光等技术的实用性给予了高度认可。部分企业购买设备供员工使用,还有三家企业布局了整体光照治疗房间,配备了缓解员工心理压力的设备。未来,非药物干预技术还可进一步探索创新,如结合数字疗法与物理疗法增加治疗疗效的可能性。
医企共建突破服务落地瓶颈
在心理健康服务的技术落地匹配企业场景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周东升表示,医院与企业合作整体情况良好,有的企业为医院定制产品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浙江省对于企业与医院联合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并进行重点研发项目申报。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在企业与医院联合研发产品的转化过程中,存在专利转化、持股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且医院或医务人员参与联动的道路还并不顺畅。
在保证企业心理健康服务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要确保不触碰企业员工敏感的红线。对此,王雨晶表示,浙江连信数字去年4月28日获得中央网信办的大模型和算法双备案,对于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红线,他们制定了三个策略。一是采用技术手段,如多方安全计算技术保障隐私数据的保密性;二是企业制定严格的制度红线,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输出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规范,采集最小化的数据量;三是重视伦理问题,心理大模型应用要始终以人为中心,进行算法歧视纠偏和人工干预。通过这三个保障措施,确保数据安全、合法合规,发挥最大的数据应用价值。
不得不承认,目前一些企业决策者仍将心理健康投入视为低成本项目。说服决策者将其对员工心理关爱的看法转化为投资项目,对于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陈炳辉认为,这涉及企业对EAP服务的常识性认知。可以参考国外品牌和上市公司购买EAP服务的投入产出比,如麦当劳投入产出比达到14.8:1,即投入一元用于员工心理关爱服务领域,能带来可观的收益。通过宣传典型案例,能够提升企业对员工心理关爱工作的重视,进而提升员工福利待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心理健康服务医企联动模式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以及行业的改进呢?骆宏认为,新生事物发展中行业规则滞后属于正常现象,但当下最突出的是伦理问题。比如开发心理健康产品的员工却超负荷工作,医院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医生却在超负荷运转。针对这一问题,目前浙江大学哲学系与医学、工科进行科技与心性协同研究,明确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架构。另外,在心理服务实践中,科技产品尤其是人工智能开发缺乏循证研究,应加以弥补。
圆桌对话主持人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企业家健康委外联部部长、民盟港澳台联络委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老师刘弈杉在进行总结时表示,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实践的关键在于技术、数据和场景三维融合破局,构建信任、标准和量化价值。未来要从单向服务输出升级为生态协同共生,推动医企更多合作落地,让心理健康服务守护员工福祉,医企携手谱写科技赋能社会心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企联动·科技赋能——第二届社会心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会”的相关情况,探讨了医企联动模式下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实践,包括科技赋能满足员工多元化需求、医企共建突破服务落地瓶颈等内容,还提及了政策支持和行业改进方向,强调未来医企应加强合作,实现生态协同共生,推动社会心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