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人工智能写作对阅读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分析了人们对阅读人工智能作品的看法、阅读价值的转变、读者与读物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写作的利弊等内容,最终指出人类应努力提升自己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困境。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如同一股强劲的旋风,以迅猛之势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让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事务,都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
曾经,阅读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功能,甚至被誉为大脑的“认知体操”。然而,如今人工智能写作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潮流。在亚马逊自助出版系统的青少年和成人当代言情小说电子书畅销榜前100名中,仅有19本是由真人创作,其余皆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
当我们难以分辨手中的阅读材料,究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人工智能随性之作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禁要思考:该如何评判阅读的价值呢?
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已然发生了改变,那曾经深入人心的“阅读崇拜”是否还存在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阅读人工智能创作的书籍,一是不足为奇,二是无论当下情况如何,这都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人类一直凭借自身的智慧,创造出各种各样用于替代社会生活和精神发展的产品,这些产品也逐渐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机器为人类创造精神消费品,或许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前三次技术革命,似乎都未对阅读产生重大影响。可为何当人工智能开始生产精神消费品时,许多人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人工智能生产的产品对人类而言,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此前,通过智能与技术结合生产的产品,只能部分替代人的感官和四肢。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心乃身之主”,只要不触及心灵层面,产品能替代感官和四肢,让人有更多闲暇去发展精神生活,这甚至能体现人类智能与精神的强大。但如今,如果人类连精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阅读活动,都要开始消费人工智能产品,自然会引发对“智能”与人类智慧较量的思考。
另一方面,尽管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今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阅读崇拜”的心理依然普遍存在。人们内心深处始终觉得,阅读是与贤者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是向上汲取精神和智慧的途径。若崇拜的对象变成了机器,这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
然而,如果换个角度看待人类的阅读行为,就会发现“阅读崇拜”其实是一种运思和体验的“让渡”行为。过去,我们将这种权力让渡给某位专家,而如今,我们可能会将其让渡给人工智能。
那么,人类为何会让渡自己的权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相信书籍创造者具有权威感。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是将自己运思的权力让渡给了某种权威感。但在人们的观念中,机器本身难以让我们产生权威感。可以说,我们难以接受阅读机器创作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人工智能缺乏了解。不妨问问自己,当我们阅读《奇点临近》这本书时,对作者雷·库兹韦尔又了解多少呢?
如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坦然接受阅读“机器作品”这一现实了。事实上,如今很多人每天都会为解决问题而询问DeepSeek,希望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或答案,这在客观上已经不自觉地接受了阅读机器作品。
最好的阅读,是人与读物的精神碰撞
当我们周围充斥着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时,人们阅读的素材是否还具有原本的价值呢?这个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有”或“没有”来回答。因为人类的阅读需求是多元的,读者与读物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从阅读需求方面来看,有些人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或是对某些问题形成一般性认知,即将自己的认知需求满足“外包”给所选的读物。还有些时候,人们需要读物提供情绪价值,以满足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在我看来,最好的阅读是读者与读物在精神层面产生交流和碰撞。从读者与读物的关系角度大致可分为搜集数据(信息)、寻求答案、构建知识、情感体验和灵魂对话五个类型。
读者与读物之间的关系,不仅受读物本身影响,还与读者自身的素养、见识、阅历以及阅读目的密切相关。例如,一个接受过良好文学训练的读者,很难被当下流行的“玛丽苏”或“霸道总裁”类“爽文”吸引。
从机器写作的角度而言,写作的主体并非机器本身。目前,人工智能不会自主写作,必须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给出具体指令(如DeepSeek的三件套:背景、要求、目的),写作才会发生。而且,它的创作标准和思路符合当下此类题材的普遍要求和特征。若让它创作小说,从专业角度看,除了要满足一般小说对人物、情节、环境的设计要求外,故事还需严格遵循此类小说的基本原型结构。我们在阅读此类小说时,要清楚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欲求的“达成者”。
人工智能的写作水平,取决于社会普遍的文学素养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我们会发现,小时候自己编故事的童年游戏或许会颠覆当今的电子出版业。未来,人们可能不再热衷于阅读他人创作的小说,而是借助人工智能编写自己的小说,或在与人工智能的对话中完成自己的故事。届时,人们在网上分享的将是自己新创作的作品。而小说创作的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普遍文学素养。
人工智能写作对人类也有诸多益处,其强大的算力不仅能帮助人们创作故事,在搜集、归纳、整理以及构建基本逻辑框架方面,还能极大减轻人类的思维负担。
我曾使用DeepSeek在不到10秒的时间内,创作出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读物大纲。即便对于一位对量子力学有一定研究的科普作家而言,若没有机器的协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也就是说,只要不担心网络资源存在科学错误,人们几乎随时都能为自己创作感兴趣的著作。
当然,人工智能的创作并非十全十美,仍存在一些问题。当我要求它在我擅长的语文教学领域创作一部著作时,发现它虽努力按照我的思路创作,但认知上限仅处于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中位偏上水平,存在不少语文教学界“流行”的认知偏见。可见,人类在某个问题上的一般认知水平,很可能成为人工智能创作的“天花板”,它几乎难以支持专业领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写作。此外,人工智能还会推动出版业发生革命性变革,这也会带来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书籍的公共属性逐渐让渡给私人属性,可能会使人们的阅读陷入更深的信息茧房。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平庸的写作很快会被淘汰。因为在阅读领域,人的主观意愿仍是阅读行为发生的“第一推动力”,人类心灵疆域的边界,同时也是阅读领域的边界,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划定。
综上所述,人类当下对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生态。在这个时代,创作将再次成为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造性、有助于提升人们普遍认知水准的作品,才能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而这样的作品是为那些不断向上努力的人们准备的。
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真正的价值。”人类只有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有可能解决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困境。
本文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写作对阅读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分析了人们对阅读人工智能作品的态度及原因,阐述了阅读价值的变化、读者与读物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写作的利弊。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平庸写作将被淘汰,只有有创造性和提升认知水准的作品才能留存,人类需努力提升自我以应对阅读困境。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