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创新链与产业链碰撞出的科技火花,从中关村论坛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本文聚焦于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详细介绍了年会上展示的十大科学进展、十项科技成果,体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还阐述了创新成果对产业的赋能,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开源成果的发布;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向。

3月27日,备受瞩目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盛大开启。《中国证券报》于28日发布文章《“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共舞 中关村论坛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范式》,深入报道了此次盛会。年会上,十大科学进展与十项科技成果集体亮相,既展现了对未知科学领域的大胆探索,也体现了产业领域的坚实进步,“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交织,共同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创新成果加速产业赋能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十项重大科技成果重磅公布。这些成果涵盖了多个领域,既有像“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这样处于科学前沿的创新探索,也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等各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实践。成果的发布单位不仅有高校科研院所,还包括中国船舶、中国绿发、健达九州、小米集团、百川智能、智谱华章等众多企业代表,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创新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正迅速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作为本次公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其中小米集团在人工智能技术材料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

据悉,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展开合作,搭建了多元材料AI仿真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从上万种合金配方中快速筛选出最优解,成功研发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在小米首款车型SU7上,泰坦合金通过一体化压铸应用于车身结构件,使焊接点减少了840处,不仅大幅提高了车身结构的稳定性,还减轻了车身重量,提升了续航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在分享全球工程科技创新趋势时指出,智能化是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信息技术正从数字化、网络化迈向智能化阶段,智能技术将成为影响最深远、覆盖最广泛的时代驱动力。智能基础设施逐步普及,智能产业不断拓展,智能人机交互日益常见,“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将深刻改变产业和社会的形态。

那么,如何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更快地落地应用并发挥实效呢?开源是降低应用门槛、繁荣产业生态的重要途径。本次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就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理想汽车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北京重大开源成果”。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为促进行业发展,理想汽车决定在4月底将自研汽车操作系统在开源社区开放,成为全球首家开源汽车操作系统的车企。这一举措预计能为汽车厂商和供应商每年节省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操作系统授权费用,同时有助于提升操作系统的性能与安全性。

开发操作系统需要巨大的投入,采用单一企业闭源开发模式会造成行业整体资源的浪费,延缓行业发展。理想汽车此次开源的内容包括车控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操作系统、通信中间件、虚拟化平台等多个核心组件。

智能机器人步入“生产力时代”

在本届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机器人元素随处可见。四足机器狗活泼地为观众导航带路,人形机器人像热情的迎宾志愿者一样在前台为嘉宾答疑解惑,咖啡柜台的机械臂忙碌地制作着咖啡……

中关村论坛:创新链与产业链碰撞出的科技火花,从中关村论坛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备受瞩目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加速落地应用。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具身智能智慧药房解决方案,由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负责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

银河通用创始人、首席技术官王鹤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成为运动健将并非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要以视觉引领肢体控制、实现自主工作泛化操作,让人形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得力帮手,进入人形机器人最令人期待的时代——生产力时代”。目前,银河通用已经在北京开设了两家人形机器人值守运营的24小时无人药店,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在全国开设100家由机器人负责的无人药店。

机器人是集成了众多先进技术的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工程科技创新论坛”上表示,现代工程科技是连接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桥梁,其意义超越了单一领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社会韧性与文明进步的核心标志。北京正加快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工程科技创新布局,以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于英杰还表示:“北京凭借硬核创新实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未来,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政策集成,深化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为战略科学家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为跨国协同创新搭建桥梁,努力打造全球工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融合典范。”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与会嘉宾频繁提及的关键话题。在核物理领域,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今很多医院都在使用质子加速器、重离子加速器治疗癌症,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他也强调,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瓶颈,需要引入长周期的耐心资本,“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要有长期主义精神,只有各方面要素协同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耐心资本的问题。他认为,我国投资界在“耐心”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培育长期主义的文化和心态。此外,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强宏观协调和管控。以商业航天为例,中国的卫星制造具有成本优势和性价比,在统一的资源协调下有望发展成为万亿级产业。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从很多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公司从初创到成功上市,通常需要12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耐心资本无疑至关重要。”

刘庆还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程度仍不够,大量高水平人才和优质科研资源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这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不相符。“高校尤其是工科领域的评价机制不应以论文为导向,而应以解决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为导向,应鼓励更多科研面向企业,培养更多人才进入企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表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当前的重点工作。高校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也具备相应的转化机制。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要引导科技人员转变观念,不能只满足于在实验室做科研、发表文章,要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搭建高效的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产业的充分交流,加快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进程。

詹启敏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成果转化理念的问题。应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从全周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科学原创发现、科技成果产生以及成果转移转化的各个环节。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接下来的关键是确保这些政策尽快落地实施,让各项支持发挥实际效果。”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示了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同时也指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需要耐心资本、革新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等。强调了各方应共同努力,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产业化,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798.html

(0)
LambertLambert
上一篇 2025-03-28
下一篇 2025-03-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