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详细介绍了当地以文旅融合为主线,利用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动西九华山景区和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的情况。文中讲述了方集镇制陶历史的兴衰,以及产业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古法制陶工艺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还提及园区的提质改造和新场景打造吸引了众多游客。
央广网信阳3月29日消息,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这一主线,全力将固始县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强县。为了充分挖掘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潜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文化附加值,当地积极推动西九华山景区和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
固始县依托当地传承了几百年的制陶工艺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地对“老缸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还原。通过这一举措,让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产生的聚合力,转化为固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立足资源禀赋,塑造特色文旅融合品牌
根据固始县志的记载,方集镇烧土陶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字记载显示,早在清康熙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80年,这里就开始大规模生产缸、盆、罐、壶等粗制陶器,当地俗称“老窑缸”。在民国期间,方集镇曾建有爬山龙窑9条,制陶业十分兴盛。然而,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时期,由于陶器制品易碎等原因,逐渐退出了百姓的生活舞台,那燃烧了近千年的窑火也慢慢地熄灭了。几百名工人不得不重新寻找就业机会。几十年来,曾经热闹非凡的“老龙窑”变得荆棘丛生,曾经红红火火的陶瓷厂也是墙倒屋塌,整个厂区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如今,走进陶艺文化园,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艺术气息的世界。园内百花争奇斗艳,古法制陶工艺也展现出了新的姿态。中国陶瓷八大窑精品馆里,聘用了相关陶瓷工匠大师来传道授业,他们将自己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同时,园区还积极挖掘民间艺人,恢复性建设了剪纸、竹雕、根雕、柳编、书画、中医药保健等不同类型的民俗研学体验场馆。这些场馆多领域向社会提供研学项目,全方位开拓研学者的创造创新能力,立足陶艺的未来发展,彰显出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陶艺文化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致力于恢复古法制陶工艺,对曾经的“老窑”进行挖掘和保护。目前,已经抢救性修复了一座古龙窑,保护了两座马蹄窑。部分经过保护修复的古窑还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园区在原固始县陶瓷厂旧址上改造修复性建设了古法制陶馆、钧陶馆、堆花馆等生产场馆,全面恢复了古法陶瓷产品的生产。同时,园区还着力打造了一系列研学场馆,目前,园区内能容纳100人以上的室内教学实践场所有7处,为游客和研学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据了解,2024年以来,园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提质改造,完善了园区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还培育出了“音乐 + 旅游”“演出 + 旅游”等新场景。2024年,园区共计接待游客20万人,“音乐 + 旅游”“演出 + 旅游”等新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固始县又一个网红打卡地。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以文旅融合为导向,依托当地制陶工艺和传统文化,推动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的情况。从方集镇制陶历史的兴衰,到产业园对古法制陶工艺的恢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到园区的提质改造和新场景打造吸引大量游客,展现了固始县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