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青海一座宋代砖室墓展开,介绍了墓葬的结构、出土器物,分析了墓葬年代,并阐述了此次发掘对于研究青海宋代历史的重要意义。
△M2墓室
此次考古发掘的这座砖室墓,编号为M2。它的结构较为清晰,主要由墓道、甬道以及墓室这三大部分构成。墓道的形状呈长方形坡状,位于墓室的南侧。经过仔细测量,墓道长3.7米,宽度为1.5米。甬道部分,长度是0.74米,宽度为0.92米,不过其顶部已经出现了残损的情况。
墓室的平面呈现为弧边正方形,边长达到3.06米,顶部同样也有残损。墓壁的砖墙砌法采用的是平铺错缝的方式,这种砌法在古代墓葬建筑中较为常见。在墓室的北部,砌有棺床,棺床南北宽1.24米,高度为0.5米。棺床上原本放置着1具木棺,但是如今仅留下了棺痕。从棺痕可以看出,木棺呈梯形,西边宽东边窄,而且并没有发现棺盖的痕迹。此外,墓中的人骨保存得并不完整,零乱地放置在填土内以及木棺底部,经过清理,仅有一个下颌骨与部分肢骨留存。
二、砖室墓出土器物及墓葬年代
△出土白瓷碗
由于这座墓葬在早期曾经被盗掘过,导致墓内出土的遗物非常稀少。因此,对于这座墓葬年代的分析,考古人员主要是依据墓内出土的器物来进行推测。在墓内出土了白瓷碗,其质地与器形具有宋代同类器物的典型特征。基于这一关键线索,考古人员初步将这座墓葬的年代定为宋代。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宋代瓷碗的一些特点。宋代瓷碗的造型大多为斗笠式,具有广口、斜直腹且没有弧度的特点,碗壁与底足平面呈45度角,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径的三分之一。其釉色多为单色,像影青、黑、酱、白等颜色都较为常见。纹饰的制作采用刻、划、印等手法,将纹饰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
三、发掘意义
在宋代时期,青海的东部地区主要由唃厮啰人控制,并且唃厮啰人与宋王朝有着密切的往来。到了南宋时期,金、西夏曾相继占领该地,直至元朝实现统一。需要注意的是,宋代墓葬在青海地区极为罕见。所以,此次这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青海宋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详细介绍了青海一座宋代砖室墓的结构、出土器物,通过对出土白瓷碗的分析确定墓葬年代为宋代,强调了该墓葬发掘对于研究青海宋代历史的重要价值,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