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区康复中心,见证孤独症患儿的重生,社区康复中心:为孤独症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在世界孤独症日前夕,记者走进静安区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了解到该中心为孤独症及神经发育迟缓等特殊孩子提供康复服务的情况。文中介绍了康复师于娜针对不同患儿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同时也提及了上海构建的孤独症“筛查 - 诊断 - 干预康复”服务模式以及中心举办活动助力特殊家庭等内容。

走进社区康复中心,见证孤独症患儿的重生,社区康复中心:为孤独症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走进社区康复中心,见证孤独症患儿的重生,社区康复中心:为孤独症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在一个普通的周一上午,静安区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科内,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温暖与希望。6岁的小新(化名)在妈妈的陪伴下,正专注地进行着康复训练。今天,他要挑战的任务是学习扣扣子。对于正常孩子来说,这或许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小新而言,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一旁的康复师于娜,眼神紧紧地追随着小新的一举一动,仿佛生怕错过他的每一个细微进步。一旦发现小新遇到困难,她便会立刻上前,手把手地给予指导,同时仔细地记录下小新的表现,以便后续调整训练方案。

走进社区康复中心,见证孤独症患儿的重生,社区康复中心:为孤独症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

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前夕,记者怀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走进了静安区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这里可不简单,2021年,该中心建成了上海市首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还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基地”分中心,同时也是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之家”。从业15年来,康复师于娜就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帮助过很多像小新这样的孤独症患儿。当聊起自己和这群特殊孩子打交道的感悟时,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温柔,认真地说:“接纳差异,我们要让每一颗‘星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发光。”### 康复训练有针对性“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每周二下午,在中心的儿童康复室里,都会响起15岁孤独症女孩小美(化名)那清脆的歌声。她一边唱着儿歌,一边专注地研究地图。在唱歌和研究地图这两个领域,小美展现出了超强的记忆力和表现力,仿佛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走进社区康复中心,见证孤独症患儿的重生,社区康复中心:为孤独症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于娜在给患儿做康复理疗

于娜回忆起小美第一次来到康复中心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时的小美其实已经过了最佳干预期,她无法与人进行有效的目光交流,对外界的声音充耳不闻,总是不自觉地摆弄自己的衣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美的妈妈十分担心女儿的未来,虽然知道教育和训练是最好的方法,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康复场所。当得知家门口就有这样一家康复中心时,她抱着一丝希望,带着孩子来试一试。于娜根据小美的情况,为她制定了明确的康复目标:促进语言发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逐步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要根据每个患儿的能力和行为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训练内容,增进患儿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于娜说道。她发现小美喜欢唱歌,于是就通过唱歌的形式来跟小美交流;考虑到十多岁孩子对游戏的兴趣点,于娜还通过有趣的电脑游戏来训练小美的注视时间以及追视能力。明确的目标和专业的方案,就像黑暗中的明灯,让小美妈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通过一年多的坚持训练,如今的小美每次来都会微笑着跟医生、治疗师打招呼。在少许辅助的情况下,她已经可以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情绪控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看着女儿的变化,妈妈的眼眶湿润了,感慨地说:“一路走来,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构建社区三级服务模式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通常在孩子3岁之前就会起病。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情绪不稳,还可能伴有多动、自伤、攻击等症状。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寻找孤独症的具体发病机理,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致病因素主要与遗传基因相关度较高。这些患上孤独症的孩子,仿佛被困在了自己的心智里,就像一颗颗独自闪烁的星星,在遥远的天际孤独地发光。孤独症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对其社会技能的康复效果就越好。2023年,上海印发了《上海市0 - 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方案(试行)》,将0 - 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纳入上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项目全面开展,整合资源探索构建0 - 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 - 诊断 - 干预康复”服务模式,旨在促进儿童孤独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推动儿童孤独症康复体系建设。

走进社区康复中心,见证孤独症患儿的重生,社区康复中心:为孤独症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于娜跟孩子在一起

随着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孤独症患者的诊疗环境也在不断改善。这不仅得益于诊疗手段的发展,更离不开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有力支撑。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孟琼介绍说,如今,家长们不必再为了给孩子找康复机构而四处奔波了,因为身边的社区康复中心,就可以为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精准、便捷、周到的康复医疗服务。中心康复科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这些活动就像一座桥梁,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进步,让家长们能够提升认知水平和照护能力,也让这些特殊家庭找到了彼此陪伴的力量,共同在康复的征程上努力前行,期待着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走进社区康复中心,见证孤独症患儿的重生,社区康复中心:为孤独症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3月29日在中心举办的一场交流活动

3月29日,在中心举行的一场医患互动交流活动中,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康复评定科(妇幼康复)科主任王红兵表示,孤独症家庭支持需要构建“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 - 家庭赋能”的协作网络,注重个性化与持续性。例如,家长可以每天安排15分钟的地板游戏时间,与儿童互动,促进其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使用简单句子和手势与儿童沟通,帮助其理解语言和建立沟通能力;建立结构化日常流程,让儿童在规律的生活中学习和适应,减少焦虑和不安。### 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社区的康复中心里,除了孤独症患儿,还有一些确诊神经发育迟缓的患儿。在医生和治疗师的帮助下,他们同样取得了令人激动的进步。7岁男孩小石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9日下午,小石头自信地站在电子琴前,为大家演奏世界名曲《茉莉花》。熟悉的乐曲在他的指尖缓缓流出,那专注的神情和流畅的演奏,让人很难想象他曾经面临的困难。

走进社区康复中心,见证孤独症患儿的重生,社区康复中心:为孤独症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小石头为大家演奏世界名曲《茉莉花》

2023年,小石头在中心儿保体检时,医生发现了异样,随后他经转诊来到了康复科。起初,爸爸只是觉得孩子走路姿势不好看,想带他来社区做康复训练。但是,康复师于娜经过专业的康复评估后发现,孩子不仅仅是异常步态问题,其语言、认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于娜把评估结果详细地告知了家长,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于娜很快通过儿科医院的微信群,帮助小石头安排了就诊。3个多月后,当爸爸牵着孩子再次踏进儿童康复诊室时,他难掩激动之情,感激地说:“谢谢您,于医生!儿科医院的医生说我们可以回社区就近康复,我们又来找您,后面还要继续麻烦您!”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治疗,小石头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最近,于娜又对小石头和爸爸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家长要逐渐放手,让孩子参与生活,这样未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文聚焦静安区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介绍了该中心为孤独症及神经发育迟缓等特殊孩子提供的康复服务。康复师于娜针对不同患儿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同时,上海构建的孤独症“筛查 - 诊断 - 干预康复”服务模式以及中心举办的活动,都为特殊孩子及其家庭提供了有力支持。社区康复中心在满足特殊儿童康复需求、助力他们融入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9759.html

(0)
星河星河
上一篇 2025-04-02
下一篇 2025-04-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