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安靠智电董秘黄节根与公司之间的纷争展开,讲述了黄节根因质疑公司财务造假而与公司产生矛盾,进而引发一系列冲突和法律纠纷,同时也揭示了双方在市值管理绩效协议上的分歧,以及背后隐藏的诸多谜团。
在法庭之上,董秘黄节根满腔愤怒地为自己辩解:“我是因为不愿意配合财务造假行为,拒绝出具2022年的半年报,这才招致公司的报复,进而引发了如今的刑事案件。”然而,检察院却提出指控,称董秘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问题,不能保证财报内容真实、准确、完整等为由进行要挟,向公司提出了巨额财产要求。如此一来,董秘竟被控敲诈勒索。
时间回溯到2022年5月31日,安靠智电正式聘任黄节根为公司董秘。原本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然而,到了8月9日,黄节根写了一份无法对财报内容保真的书面意见书,放在董事长办公室后,连假都没请,就直接离开了公司。他回到江西老家,随后住进了南昌市第三人民医院。此时,身在溧阳的安靠智电时任总经理陈晓凌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要知道,安靠智电已经向交易所预约了8月18日披露半年报,如今董秘突然撂挑子走人,这可如何是好,一旦不能按时披露财报,公司很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后果。
上市公司不能按期披露财报的后果确实不容小觑。轻则会受到监管部门的警告和罚款,如果情节严重的话,相关责任人可能会面临市场禁入的处罚。要是因为未能如期披露财报而导致股价波动,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公司还得承担赔偿责任。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公司遭遇监管处罚,短期内再融资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黄节根当上安靠智电董秘才两个多月,这算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以董秘的身份披露财报。可当他看到财报时,却敏锐地察觉到财报可能存在造假问题。
财务造假可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指控。难道是黄节根自己运气不太好,刚上任就遇到这样的事?不,黄节根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十分自信。在进入安靠智电之前,他在和讯做过投资顾问,还在国泰君安做过8年的市场分析师。2022年7月25日至8月9日,黄节根收到了三份财务报告,这三份报告显示安靠智电的净利润分别为1.03亿、1.18亿、1.24亿。作为金融学博士毕业的他,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确信安靠智电2022年上半年虚增利润超过35%。
短短15天之内,竟然收到三份净利润完全不一样的财务报告,别说是金融学博士,就算是个小学生也能看出其中有问题。按照准确、真实、完整地披露规则,这就好比1 + 1却能得出3个答案,显然不符合常理。黄节根觉得不对劲后,开始对安靠智电2021年的财务数据进行追溯。这一追溯可不得了,他发现公司利润虚增竟高达65%。如果真是这个数据,那就不是简单的财务报表调节了,而是存在有系统的财务造假行为。
带着一肚子的疑问,2022年8月9日,黄节根找到了安靠智电当时的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王春梅,询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王春梅的回复让黄节根大吃一惊,她说道:“黄总,你懂的,蒋浩要把利润做到老板满意为止。”蒋浩当时是安靠智电财务经理。这简直是开玩笑,财务经理做账的底线应该是不做假账,怎么能说做到老板满意呢?难道老板让做假账,就要做假账么?黄节根问完当天就决定不再履职,离开了公司。
陈晓凌对此很生气,他觉得财务部门出具三份不同财务报告是正常现象,以前财务报告在正式披露之前也会进行数据调节。但黄节根却不这么认为,他对曹山GIL项目进行了调研。这个项目总额5.7亿元,而2022年上半年安靠智电的营收为3.89亿元,2021年全年的营收8.06亿。基于这些数据,黄节根怀疑这个曹山项目财务不规范,甚至存在造假的可能。
黄节根离开的时候,除了给董事长留下了无法保真的书面意见,还留下了《刑法》修正案第一百六十一条的内容。他这是在提醒以陈晓凌为首的公司老板和管理层们,如果公司提供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他人利益的,实控人或者组织、指使这么干的人,轻则会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重则会面临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还要处以罚款。
陈晓凌发现黄节根的书面意见和年假申请书后,第一时间就是不批准年假,要求黄节根回公司履职。黄节根则表示自己身体不好,并且担心返回溧阳会遭到打击报复。要知道,安靠智电是溧阳第一家上市公司,无论是陈晓凌家族,还是当地,都把它视为旗帜,黄节根的举动无异于捅了马蜂窝。陈晓凌他们也不甘示弱,质疑说:“你住的那个医院是乳腺医院,你一个大老爷们儿住什么乳腺医院?”他们认为黄节根是通过虚假住院来拖延时间。
溧阳市检察院的起诉书显示,2022年8月16日,黄节根以安靠智电财务造假为由,要求公司赔偿富国基金、石锋资产投资安靠智电股票的全部损失。身为董秘,他为啥会突然提出让上市公司赔偿一家公募和一家私募的投资损失呢?要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更何况是投资的机构呢?如果真是造假,也需要证监会认定后,投资者才能以监管认定结果进行司法索赔。黄节根这一举动,让人不禁疑惑他到底站在哪一头。
随着双方的拉扯,一些秘密逐渐泄露出来。黄节根进入安靠智电时签署过一份21.06万股的《绩效协议》。这份协议约定,在2022年11月16日之前,安靠智电任一交易日的20日平均市值不低于150亿,公司需要奖励黄节根激励股份的40%;在2023年11月16日之前,安靠智电任一交易日的45日平均市值不低于185亿,需要再奖励30%。黄节根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在2021年11月底,安靠智电市值曾经到过149亿。
其实,黄节根跟安靠智电签署的绩效协议就是个“市值管理”协议。在2021年8月,也就是黄节根正式披露成为安靠智电董秘之前,他就已经进入公司履行董秘职责了,当时公司市值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到150亿。在黄节根撂挑子之前的2021年11月30日,石锋资产、富国基金为首的30家机构调研了安靠智电,公司市值也飙升到了149亿,所以黄节根有信心能够搞定安靠智电的市值。
那么,双方真的是因为财务数据的问题闹掰了吗?在2022年3月初,双方反复敲定市值管理绩效的时候,安靠智电的市值在70亿左右。如果黄节根负责搞定市值真的达到了150亿以及185亿,陈氏兄弟持股45%以上,那么他们的财富增长将在30 - 45亿之间,而给黄节根的21万股,市值也将由800万增加到1600万至2000万。然而,问题就出在绩效协议里面约定的公司业绩上。
绩效协议除了约定黄节根要搞定市值,还约定了公司的净利润增长。陈晓凌一直跟黄节根谈的是年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0%,可是在双方闹僵后发现,协议里面还有个季度也得同比增长20%。而2022年半年报显示,安靠智电的净利润同比增长是下滑的,更何况还是真假难辨的三份财务数据。这就让故事的发展陷入了僵局,接下来该如何继续呢?
财报披露的时间一天天临近,双方不得不坐下来谈判。富国基金和石锋资产在调研后就买入了安靠智电,如今出现亏损超过3个亿。黄节根提出,如果财务有问题,公司是要赔偿的。但陈晓凌觉得,有没有问题不是黄节根说了算。黄节根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让人不禁怀疑,这到底是他谈判的筹码,还是背后有做市值的秘密交易呢?随后,陈晓凌向公安报案,指控黄节根有内幕交易及敲诈勒索行为。
公安一开始并没有立案。同一天的8月16日,安靠智电不得不向交易所申请将财报披露延迟到8月30日。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黄节根提出要签订投资者关系管理协议,公司要给他200万股的股权激励,以及每年200万元的活动经费,并且在签署协议15个工作日内,通过大宗交易先交付100万股。如果按照市值约定,黄节根最终可能获得2亿左右的财富。
双方的谈判最终破裂,股权激励的要求增加了10倍,陈晓凌拒绝了黄节根的要求。他提出好合好散,愿意赔偿200万给黄节根,让黄节根自己主动辞职。因为如果安靠智电要开除黄节根,按照证监会的监管流程会很长,财报在8月30日能否如期披露就有点悬了。但黄节根不同意,双方开始互相指责,甚至称黄节根篡改了当初的绩效协议,是为日后的敲诈埋下伏笔。随后,陈晓凌报案抓人,并兼任董秘,最终财报如期披露。
黄节根很快被保释出来,之后他不断举报安靠智电。江苏证监局经过调查,发现公司确实存在确认政策披露不准确、成本核算不准确,以及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除了2021年利润多了203万,2022年还少了761万,不过占比都没有超过5%,无法定性为财务造假。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曾经巨亏的富国基金,2023年2月再次调研了安靠智电。
如今,黄节根在法庭上做了无罪辩护,他认定陈晓凌他们一直在给自己挖坑。而陈晓凌他们经历了黄节根以及证监局的调查后,安靠智电的股价一蹶不振,市值不到60亿。现在最大的悬念莫过于富国基金、石锋资产,在安靠智电项目上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董秘喊话赔偿3亿的真相究竟如何?面对安靠智电的这一迷案,也许老百姓会说,他们真是耗子咬火铳,两败俱伤了。
本文详细讲述了安靠智电董秘黄节根与公司之间因财务造假质疑、市值管理绩效协议等问题产生的纷争。双方从最初的矛盾激化到谈判破裂,再到报案、调查等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市值缩水,而案件背后仍存在诸多谜团待解,凸显了上市公司在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