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热潮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崛起与未来

本文聚焦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态势,从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的机器人展示切入,阐述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奇观到量产革命的质变过程,包括技术上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不同企业的量产计划,以及产业政策和市场热度对产业链的影响。

具身智能热潮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崛起与未来

这是一篇长达3481字的深度报道,预计花费您9分钟左右的时间,为您全方位解读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具身智能热潮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崛起与未来

自达·芬奇手稿描绘出雏形,人形机器人历经百年追梦。如今,在大模型、供应链以及资本力量的共同催化下,正站在从实验室奇观迈向量产革命的关键质变节点。

“金属没有喜怒哀乐,但可以折射光”,这句来自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机器人秀排练花絮结尾的旁白,深深打动了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当天,他便将其附在朋友圈评论区,配图是乐聚“夸父”机器人在聚光灯下精彩表演,屏幕上的歌词定格在“一起向未来”,仿佛预示着人形机器人美好的发展前景。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人形机器人可谓无处不在。15家企业携近百台机器人活跃于各个角落,展示着它们的独特魅力。迎宾机器人“妮娅”借助情绪识别算法与观众亲切对话;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速进化”)的T1更是多才多艺,不仅是开幕式的舞蹈演员,还是常设展足球赛的运动员,充分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多功能性。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80亿美元。这场跨越百年的追梦之旅,正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认可,迎来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的重要时刻。

具身智能热潮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崛起与未来

量变到质变:技术的厚积薄发

若以1973年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 - 1为起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从形似到神似的进化史。2010 - 2020年是实现高难度动作的动态控制期,2020 - 2025年则进入AI赋能期。在这一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形似的基础上,因认知等方面的显著进步,愈发接近人类。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攀升,成为科技领域的焦点。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机器人秀中,参与厂商为了短短三分钟的节目,精心筹备了三周。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导演组专门为我们请了舞蹈老师,老师做完动作后,我们通过动作捕捉把数据‘喂’给‘夸父’机器人,以此教会它跳舞。”

表演现场,四台“夸父”机器人和后排的T1表现出色,招手、俯卧撑、太极等动作信手拈来,尽显“看家本领”。柯真东透露:“为了让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精准,团队不停地调整动作轨迹、训练方式和参数,最后一周集中彩排,让机器人不断尝试。”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中具有普遍性。加速进化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昊举例说:“2024年初,全球所有的人形机器人走一会儿就会摔倒,到了年底,T1在踢足球等激烈对抗和冲撞时也能保持平衡,即使摔倒也能在1 - 2秒内自主起身,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各种炫酷的秀技视频也直观地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宇树科技官方社交账号发布了G1完成全球首次鲤鱼打挺和侧空翻动作的视频,配文“‘生命’在于运动!人形智能体的进化速度日新月异”;加速进化官方账号则展示了T1的“舞技”,视频中T1可完成单脚交替点地、摇胯、快速转身、后仰等复杂动作,即使突然被椅子砸中,也能保持舞姿和稳定性。

众擎科技人形机器人PM01展示的技能与人形机器人半马有关。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营销负责人姚淇元介绍,人类跑步时多个肌肉群会参与,机器人跑步的难点在于平衡控制、步态转换和动力学复杂性。目前众擎PM01瞬时速度最快可到12公里每小时。当被问及PM01是否会参加4月中旬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时,姚淇元抱拳回应,引发了大家的期待。

具身智能热潮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崛起与未来

如果出货万台:量产的曙光与挑战

当20世纪中叶达·芬奇在图纸上描绘出由风能和水力驱动、肢体可自由活动的“机器武士”时,或许未曾预见到21世纪20年代人形机器人的发展。30年前,Marc Raibert创立波士顿动力时,或许也没想到下单几台宇树科技机器人会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金证券报告,2024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元年,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到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和团队认为,行业内通常把几十台到百台定义为小规模量产,这一阶段是技术验证、市场检测以及客户反馈收集的关键时期;当产量突破百台时,是当前阶段的较大规模量产。灵宝CASBOT预计在2025年实现小规模量产。

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表示,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全球交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月交付第50台,3月初交付第100台,客户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瑞士、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乐聚机器人在2024年11月提出“发布即量产”,2025年1月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冷晓琨透露:“今年(2025年)乐聚预计交付1000 - 2000台。如果今年能达到2000台左右,明年实现万台左右的产量难度就不会很大。”他还类比,一旦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万台,基本可以对标新能源汽车的2013年,届时行业发展路线将更加清晰。

然而,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并非一帆风顺。张淼总结,行业层面存在隐形门槛,如供应链深度绑定、专利布局密度以及标准化话语权等“暗线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否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外行关注“机器人能做什么”,内行比拼的则是“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可靠性实现规模化落地”。

冷晓琨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量产,他认为如果只看小脑和本体,2025年确实是量产元年,因为各家交付的机器人都能运动。但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一定是大脑、小脑、本身三者融合的具身智能,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量产。他回忆2022年底2023年初相关部门举行座谈会时,国内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只有3、4家,如今在工信部揭榜挂帅的推动下,已经有两三百家企业,这充分体现了行业的巨大进步。

把热度转向产业链: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形机器人更是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人形机器人行业从业者李卿(化名)表示,大模型可以通过打榜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人形机器人或者说具身智能机器人没有榜单,因为行业还在方案的探索阶段,远未形成标准共识。

尽管如此,大批创业型公司仍在具身智能赛道诞生。2024年,具身智能在资本圈突然爆火,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涌入。这些新玩家大多带着丰富的经验、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成立的具身智能公司,创始团队大多有大厂高管背景,来自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百度、自动驾驶芯片类厂商地平线,以及华为、小米、追觅、OPPO等消费硬件类厂商的业务负责人也不在少数。

政策层面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3年,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2 - 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 - 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5年2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共同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市场热度的推动下,整个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和话术也在发生变化。冷晓琨表示:“现在已经不需要再跟客户讲解什么是人形机器人,客户会直接提诉求,我们有怎样的场景,你的人形机器人能不能干。虽然实际落地和视频演示有落差,但国家明确的支持,让产业链保持开放态度,大家都知道人形机器人一定会爆发,一定会产业化。”程昊更加直接地说:“我们感觉这一波热度是历史以来最强的一波,但跟后面大的机会比,现在只是个小小的机会。”

本文深入剖析了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从技术层面的量变到质变、量产计划的逐步推进,到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热度的持续升温,展现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奇观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光明前景。尽管面临着供应链、标准化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发展的重要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085.html

(0)
江月浔江月浔
上一篇 2025-03-30
下一篇 2025-03-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